如果心聲真有療效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阿芳是門診的一位病人,她是位家庭主婦,與丈夫及一對子女生活幸福。本應生活無憂,但自從患上抑鬱症後生活便每況愈下。丈夫是一名專業人士,不幸在幾年前患上了重疾,導致身體功能受損,不能繼續從事原來的工作。自此以後,阿芳每日都擔心先生的情況,茶飯不思,最終患上抑鬱症。人愈來愈憔悴,食慾不振,每晚也睡得不穩。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石琪峯醫生

每當阿芳來到門診覆診的時候,先生總會牽着她的手,悉心地照顧着她每一個需要。當醫生問及病情時,丈夫總會急不及待代太太報告一切,而阿芳只會沉默寡言地坐在一旁,好像覆診的是丈夫而不是阿芳。

經過好幾個月,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進行得如火如荼,但阿芳的情況還是沒有起色。女兒陪同覆診的時候,更會毫無保留地指責父母:「因為你呀Daddy,如果唔係你,阿媽都唔會病到咁。阿媽你都唔抵爭,淨係識得倚賴Daddy。」最後總會鬧得不歡而散。

直至有一天,丈夫因為未能抽空陪伴阿芳覆診,她終於得到渴望已久的發言權。「醫生呀,其實被照顧承受嘅壓力仲大。先生係對我好好,日常生活同照顧佢都做得十全十美。但係我唔係要呢啲,我淨係想佢俾多啲時間陪吓我,聽吓我嘅諗法。」

其後的幾次覆診,通過醫生作為第三方的引導,大家開始道出了一直存在的問題。丈夫亦承認:「其實的確係有我講冇佢講,同埋我病咗之後一直希望可以盡丈夫嘅責任,其實冇諗過佢真正需要嘅係啲咩。」

在阿芳的家庭裏,丈夫想盡辦法,希望太太可以及早康復,卻沒有想過太太真正需要的,是聆聽及靜靜的陪伴。女兒跟父母互相指責,而阿芳一直不敢正視問題,希望什麼也不想,問題會迎刃而解。夫妻及女兒形成的「三角關係」(triangulation)為大家繫上了難解的結。其實在每段關係上,大家重視的地方有所不同是最平凡不過的事。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而忽視了對方的需要,最終只會鬧得不歡而散。在每一段對話上,聆聽的力量往往比發言來得大。

如果每次對話時,可以為對方留一點白,可以為這段關係放下自己成見,那心聲可能真有療效。

《香港01》「01醫務所」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合作,隔一個星期二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筆下心澄】。

「澄」即是把水靜放,讓水中物沉澱,然後變得清澈。願你靜心細味每一篇小故事,見微知著,明白自己及別人的內心,把事與情看得更透澈。看得清楚,懂得珍惜,願此專欄能安撫你情緒的波瀾,享受歲月靜好。更希望你把這份體會和你關心的人分享,好讓美好人生的路上多一個夥伴。

故事細節經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