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過分表露情緒 易對患者造成壓力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在精神科門診裏,不時會有家人陪同覆診,家人們通常都關心病人的狀況,有時候會留意到一些行為,例如以下一些個案的情況。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副顧問醫生辛婥珩

-美美患有抑鬱症多年,先生對於她的負面思想感到無奈,回來覆診的時候也會在醫生面前批判美美。「我都不明白,為甚麼她這麼多年也這麼負面,已經叫她不要去胡思亂想,卻怎麼也做不到,令到家裏愁雲慘霧的。」

-大文患有思覺失調,負性徵狀令他毫無動力、經常賴在床上、又不與人交流、自理能力下降。爸爸不理解,嘗試開解他不果,忍不住高聲責備他頹廢、懶惰、沒用、故意和自己作對,但責罵過後爸爸又很自責。「醫生,跟他一起生活真的很辛苦!」

-小青也有思覺失調,聽到有聲音責罵自己,又以為有人把晶片植入自己體內,病徵嚴重影響生活,使她無法找到工作。媽媽情緒過度介入,長期陪伴在她身邊,日日夜夜訴說着自己對小青的擔憂,着她要快點好起來,「要不然,媽媽心如刀割、比死更難受!」媽媽因為小青的病而自責,「醫生,是不是我做錯了甚麼導致小青生病?」媽媽為了彌補一切,過分保護小青,把她當成小朋友來看顧,拒絕接受中途宿舍的復康服務。

情緒表露(expressed emotions)是指家人及照顧者對精神病患者的態度,並用來描述患者和家人關係的質量。這個概念的緣起,可以追溯到1956年在倫敦的一項研究,發現出院後回家和父母或妻子居住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再次入院的次數多於出院後到院舍住或跟兄弟姊妹同住的患者。研究亦顯示,患者的母親若果出外工作,可以減低復發及再次入院的風險,推論出減低接觸的時間可以減少不良的影響。

高度情緒表露的行為包括三項特色:批判性的評論、敵意和過度的情緒介入。批判性的評論是指針對患者的語氣和內容,有時甚至乎會出現暴力。敵意是指對患者的憤怒、抗拒、指責、暴躁和忽略。而過度的情緒介入,較難明白及察覺,家人常將患者的精神疾病歸咎於自己,想彌補一切,凡事過度操心,如小青的媽媽一樣自責內疚、半步不離、事事貼身照顧不讓小青獨立起來,這樣反而會給患者莫大壓力。

研究顯示,高度的情緒表露會形成壓力,和情緒病、焦慮症、思覺失調的復發息息相關,亦會導致不良的臨床結果。相反,若減少家庭成員的高度情緒表露行為,將減低思覺失調與躁鬱症患者復發的機會。

另一邊廂,低度情緒表露的家庭,有着適當及正面的互動,例如欣賞患者的優點、欣賞患者為改善病情所付出的努力,對患者富有同理心、享受和患者共處,令家庭充滿溫暖感,能有效減低精神病患的復發率。

《香港01》「01醫務所」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合作,隔一個星期二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筆下心澄】。

「澄」即是把水靜放,讓水中物沉澱,然後變得清澈。願你靜心細味每一篇小故事,見微知著,明白自己及別人的內心,把事與情看得更透澈。看得清楚,懂得珍惜,願此專欄能安撫你情緒的波瀾,享受歲月靜好。更希望你把這份體會和你關心的人分享,好讓美好人生的路上多一個夥伴。

故事細節經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