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林鄭應與民間連結 理解社會問題真象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2018年即將終結,許多市民會在這個時候許下新年願望。普羅大眾期望什麼?無非是適足居所、足以應付生活的工資、合理工時、安穩的退休生活。沒有人天真到以為管治者能夠建設出烏托邦,但香港作為世界最發達經濟體之一,政府絕對有能力滿足市民卑微的願望,讓他們分享到經濟成果。

一年前,我們曾經寄語特首林鄭月娥「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期望她在「林鄭元年」大展拳腳、有所作為。過去一年內,林鄭做出了一些變革,但整體而言,政府施政仍未回應市民的基本期望。我們相信,林鄭對社會問題有感,也認識到政府的管治存在積弊。然而,管治者倘若遠離民眾,就難以對社會問題有恰當認識,容易背離人民的期望。要真正做到社會變革,林鄭在新的一年應該走進社區,感受人民的困苦與渴望,只有這樣,她才算得上與民同行。

弄清服務對象 莫忘從政初衷

誰是服務對象,是管治者必須回答的問題。管治者服務的必然是所有人民,政策要顧及社會整體利益。而社會上層所需要的扶助,必然比中下階層少,故此,扶助中下階層應是施政的主要方向。

政府不可能認識不到香港存在數量龐大的中下階層。2018年第三季的家庭入息中位數為28,900元,就是說,有一半的家庭住戶入息在此之下;據扶貧委員會上月公布的數據,去年的貧窮人口在政策介入後仍逾百萬。香港的生活成本高昂,中下階層生活捉襟見肘,亟待政府提供保障、支援。特別是當社會中下階層的利益與商界產生矛盾時,政府須清楚認識誰是弱勢,需要優先保障。

(陳焯煇攝)

可惜的是,香港官員往往未能認清誰是政府的主要服務對象,屢屢做出犧牲大眾利益的決定。香港荒謬的社會結構,可以見諸於這一年裏兩項排名:世界銀行在2018年11月發布《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香港上升一位,排名第四;世界經濟論壇在10月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的勞工權益在140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116,甚至不如一些落後國家。

反觀,在營商環境報告排名第七的北歐國家挪威,在競爭力報告中勞工權益一項排名也高踞第六位,反映營商環境與勞工權益不必然存在矛盾。

香港極利於營商,勞福保障卻嚴重不足,這荒謬的局面之所以形成,是因為官員的管治理念存在極大偏差,成因有三:其一,經濟自由主義是殖民地的「遺產」,受這種意識形態影響,官員視所有市民為獨立個體,沒有認識到他們力量的不平等;其二,官員普遍存在精英心態,以為民眾的訴求都是過激、民粹,不符合政府一貫的管治理念。官員長期遠離民眾,更助長了精英心態。其三,香港的經濟放任自由慣了,就算是稍微觸碰到既得利益者的政策,都會招來極大反響,這令官員的施政進一步偏離保護弱勢階層的主要方向。

現行政策本已極為便利大企業營商,政府需要做的,只是稍為新興行業拆牆鬆綁。反之,放任自由的經濟模式不利基層,政府必須訂立有利於他們的法規、政策,加強第一、第二次分配,盡一切方法壓低生活成本。如果認識不到、做不到這點,施政必然步入歧途。

(賴雯心攝)

官員思維離地 政策難以到位

相對於那些完全站在既得利益階層一方的管治精英,林鄭顯然對社會問題相對有感,也相對有為。只是這種有感、有為,卻是建基於過去數屆政府的冷漠、無為。如果考慮當前社會問題有多嚴峻,她在這一年裏所做的遠不足夠。

以房屋為例,她縱然提升新增公私營房屋比例至七比三,但比例只是以單位數目而非土地面積計算,公營房屋難望大幅增加。去屆政府在覓地上以私樓優先,公營房屋的落成進度遠遠落後於預期,在推出新公私營房屋比例後,恐怕最終也難以達致整體房屋公營主導的目標。更有甚者,政府雖然改變了資助房屋定價機制,但出租公屋仍未得到足夠正視,公屋輪候時間難望在短期內大幅縮短。

土地方面,政府推出公私合營方案、明日大嶼計劃,對於收回地產商手中的農地卻一直迴避,認為這是不切實際,對於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以紓解房屋供應困局,政府也未置可否。政府對挑動既得利益者的覓地措施未有明確表態,令不少人質疑覓地政策只會是雷聲大雨點小。

(盧翊銘攝)

勞福權益方面,法定標準工時、全民退保早被政府視為不可行,取而代之的是不倫不類的指引工時及年金計劃。至於強積金對沖,政府最終制定的方案,居然是為商界補貼近300億元。其實,大型企業絕對有能力負擔對沖金額,政府只要針對中小企提供補貼,即可省回大筆金錢,並將之用於民生政策。

扶貧方面,去年的貧窮人口在政策介入後仍逾百萬,雖然今屆政府比起去屆政府進取了一點,增加了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現稱在職家庭生活津貼)的金額,但由於低津的金額過低,在增加金額過後,也難大幅減低貧窮人數。另外,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的發言及網誌上的言論,都讓我們憂心,他們會將貧窮視作常態,而非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也許官員回顧年來施政,會認為自己已盡了力,又認為我們的一系列意見是「激進」、「非理性」。但有時社會問題嚴峻到一個地步,「激進」的政策實屬必需;反之,官員看到市民受着煎熬,明知過去的措施不可能根治問題,仍因循守舊、執意為之,這才是真正的不理性。官員必須要認識到,社會問題不是冷冰冰的數據,背後還是人民的真情實感。從龐大的貧窮人口已經可以見到香港的社會問題嚴峻,官員應更進一步,認識到社會中下階層的真實處境,從而理解到「民之所欲」。官員不應因為貧窮數字稍為回落、整體工資稍為上升而沾沾自喜,而應該認識到人民生活在困苦當中,一刻也嫌多。

(吳鍾坤攝)

落區非政治騷 有助體察民情

要體會人民的真實處境,官員必須要多落區、多與市民接觸。舉例來說,房屋問題不只是一堆數據,還牽涉市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尊嚴。劏房居民受木蝨所擾,因空間狹小而食枕難安,這些是沒有親歷其境的人難以體會的。我們樂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曾探訪劏房戶,並為此哽咽,可惜這類真實體察民情的活動無以為繼。

有人會認為,落區只是「政治騷」,這也許是事實。但不容否認的是,這些「政治騷」有助官員脫離自身位置思考問題。社會基層是真正的沉默大多數,無論生存環境多嚴峻,他們大多會默然接受,少有主動反映問題,遑論走上街頭;如果管治者不走進民間,聆聽他們的聲音,社會問題就難見出路。再者,政治人物本來就要取信於民,多做一些「政治騷」改善形象,並非壞事。更何況,只要官員在落區後切實回應民間需要,「政治騷」不但不會成為負面標籤,更可產生正面效果。例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到偏遠農村探訪貧窮戶在一定程度上向人民展示了扶貧的決心,也變相向地方官員提出了施政任務。在領導人落區背後配合的是2020年全面滅貧的宏大目標,這樣說來,落區的意義就不是流於表面。

(歐嘉樂攝)

回顧這一年,林鄭月娥的表現確比過去的特首有為,但整體而言,她卻難言做到「民之所欲常在我心」,與她的選舉口號「We connect」亦有一段距離。我們相信,「We connect」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她從政的期望、做人的原則。也許處身管治階層久了,又或者公事繁忙,她已經少有接觸一般市民,在未來一年,她應多與社會中下階層接觸。

香港無論在土地、房屋、教育、就業、勞福等方面,都亟待改革,以香港的經濟條件,只要官員有正確的認識,改善市民的生活並非難事。管治者必須謹記,為人民,特別是中下階層人民服務,是他們最重要的責任。

在新的一年,我們寄望林鄭月娥能夠進一步與社會連結,掃除種種社會積弊,讓市民落空多年的卑微願望得以實現。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2月31日出版的第14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