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中美改變世界格局 香港沒有騎牆空間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四至周五(3月18至19日),中美兩國在國際屏息以待中於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Anchorage)舉行了高層戰略對話。這是雙方自去年年中中斷交流後首次有政府高級人員見面,在中美角力愈發升級的情況下,自然成為觀察兩國今後交往的一扇重要窗口。不少樂觀的人希望這次會談可以重置中美關係、管控分歧,在中美角力之中營造一個比較穩定的關係;悲觀的人則看到,兩國高層在會談之前已經不斷放出較消極的訊號,會談開始後更火藥味甚濃。顯然,中美參加這場會談有各自的目的,無論是樂觀或是悲觀的看法,都必須建基於對兩國的務實了解之上。會談開始前,美國精心部署,希望能給予中國威壓感,重新鞏固一直以來的「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世界秩序;對於中國而言,說這是一場「鴻門宴」也不為過,必須小心應對。

無論是會談地點還是時間,美國都費盡心思。地點選在阿拉斯加,美方強調是美國國土,以示自己握有主導權,但也比起在華盛頓舉行少了政治壓力,更適合密議一些重要事項。時間方面,美方更是嚴謹,在與中方人員面會之前,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先與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到訪日本和韓國,與對應的日韓官員分別進行了「2+2」會面,明顯是要爭取在正式與中方見面之前,營造美國深得盟友支持的局面。

這場中美對話帶有強烈的互相試探摸底性質,目標是在各自關心的議題上管控分歧,並沒有具體要談判的議程。因此美方掌握先機,靜待中國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到來,與其說是要增加什麼談判籌碼,倒不如說是要突顯自己處於上風的感覺。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亟欲證明「美國回來了」,洗刷特朗普時代與盟友離心離德的國際形象。

3月18日,中美高級外交官員在Captain Cook Hotel舉行會晤。這家酒店位於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美聯社)

美國佈局未達效果 中國強硬超出想像

話雖如此,美國的佈局恐怕並沒有達到其所預期的效果。美日兩國「2+2」會談發表了咄咄逼人旳聯合聲明,對此中國外交部強烈反擊,指日本「為滿足阻遏中國崛起復興的一己之私」而「背信棄義」,語氣之重為近年於中日之間罕見,北京更反過來警告日本小心得承受後果;相較之下,韓國未有全面配合美國的強硬對華方針,反而謹慎稱韓國不可能在中美之間歸邊。

到了中美對話,面對布林肯再度攻擊中國「威脅全球秩序」,楊潔篪顯然有備而來,前後花了足足20分鐘極具針對性地加以反擊,表明「中方所支持的是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不是一小撮國家所鼓吹的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他反過來指摘美國任意利用軍事和金融優勢威脅他國,又抨擊美國自身在人權等方面有根深蒂固的問題,諸如「對黑人的屠殺」,敦促美國先管好自己的事。

中國的強硬姿態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反映北京對美國自以為高高在上的態度不以為然。這恐怕也打亂了美國的節奏,從這次中美交鋒的表面效果來看,美方想努力宣示的「美國治世」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布林肯在楊潔篪發言後有些失態地叫住記者聽他回應中方發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則引述美方官員指中方看來是「集中在公開的誇張言行與戲劇表演多於實事」,這些多少反映出美國對中方打破了自己盤算非常在意。

圖為2021年3月1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於阿拉斯加出席中美會談。(路透社)

假如中美爭「治世」 香港難以獨善其身

這場會談雖然未至於沒有積極意義,但顯然不會改變中美陷入漫長鬥爭的大格局。尤其值得琢磨的是楊潔篪關於「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的話。美國的政治目的是維持以美國為中心的「美國治世」世界秩序;中國以聯合國為題作反擊,一些人或許認為中國也想有一套適合自己的規則與秩序,是某種意義上的「中國治世」。美國赤裸裸地要求中國必須服膺於美國掌控的世界,楊潔篪高調駁斥美國「從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就沒有資格講這種話……中國人是不吃這套的」。他又指出,「中國有自己方式的民主,美國也有自己方式的民主」,由此可見,「美國治世」與「中國治世」在未來將可能持續成為兩套互相競爭的國際秩序觀。

對於香港而言,如果真的發生「中國治世」的規則與「美國治世」的規則之間的矛盾,香港必須認知到自身跟日韓這些國家不一樣,不存在選擇站在哪一邊的選項。以往一些民主派政治人物提出香港是「自由民主陣營的一員」,並將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矛盾視為「自由民主模式與中國模式之爭」,然而,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即使要爭取自由民主這些價值理念,也必須在國家所認同的方向上發展。

一些非建制派從政者曾經天馬行空地企圖通過外部壓力、國際遊說等方式,強迫中央接受他們的政治訴求,這是將香港置於國家的對立面,又或是錯誤地認為香港可以在中美之間進行選擇。這正是為何反修例運動觸動中央政府的底線,令其判定「一國兩制」正被破壞的原因。《港區國安法》頒令下來,相信很多港人開始明白香港並沒有所謂「中美共治」的空間。

一些人「退而求其次」,覺得香港可以獨善其身,於中美之間「騎牆」,這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置身風眼中的香港,根本沒有可能做到事不關己。在國之大者的問題上,香港沒有含糊其辭、不明不白的空間,而必須表明立場、堅守立場。

例如當下一個不得不馬上面對的問題便是執行美國制裁的問題。本月初,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態,並清晰指出美方制裁對中國銀行體系沒有約束力,而香港不論中外資金融機構都必須遵守香港法律,也不會執行美國單方制裁。但上周二(3月16日),美國國務院在一份聲明中更新了因《香港自治法》而制裁的陸港官員,聲言外國金融機構如果與其有重大業務往來,將受到制裁。在執行與不執行之間,香港能有多少「騎牆」與灰色的空間?

圖為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於阿拉斯加出席中美會談。(路透社)

由小漁村變大都會 靠的是作中國門戶

或許當下很多香港人仍抱有「香港人是香港人,中國人是中國人」的想法,又或者認為香港是國際的而非中國的。然而,大家可曾回想,香港之所以能由一條小漁村蛻變成站在國際舞台上的大都會,是因為作為英國的殖民地,還是作為中國的門戶?香港與內地從來就密不可分,這既源於血脈、歷史、文化,更是政治、經濟、社會的聯繫,憑什麼空想香港可以獨善於中國之外?展望未來,香港的唯一政治議題仍然是「一國兩制」,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戶,這樣才是香港繼續在國際間施展一己所長的依歸。

香港人必須務實地認清香港是一個中國城市,這一點從來沒有改變,「一國兩制」能否行穩致遠,最終繫於中央對香港的信任,並非一些人口中所說的「國際標準」,更非美國所謂的「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在中美角力持久化的未來,將會有更多是否接受美國「長臂管治」的問題出現,這可能是引渡要人,也可能是執行金融制裁,香港沒有可能逃避而不去面對,也沒有空間選擇不站在自己國家這一邊。我們必須藉此機會重新認識「一國」並不只是一個空泛的口號,而是涉及政治與行為倫理的根本邏輯。在必要取捨的時候,得清楚認知「一國」的意味便是「香港人就是中國人」的意涵。

敬請留意2021年3月22日出版的第257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