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政治寒冬」下思前路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在中央出台一系列大決策,銳意為香港政治「撥亂反正」的基礎上,特區政府針對香港民主派的整頓近來屢見不鮮,幾乎每周都有新的「動作」。面對這種政治環境,香港泛民群體無疑陷入前所未有的冬天。與此同時,在香港社會經濟領域,一場直面過去數十年從意識形態到行政架構積弊的「撥亂反正」也隱然蓄勢待發。
兩者乍看似不相干,卻是緊密關連——泛民不知何去何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香港社會面對國家大政治時不知其所以然,以及對於怎樣在香港這個家園裏安身立命感到迷失的寫照。其實,泛民也好,香港社會整體也好,如今都在經歷着對香港政治身份、時代角色的重新認知,能否理順兩場「撥亂反正」的關係,構建新的社會共識,推動所需要的變化,將是決定大家未來能否真正走出困局的關鍵。

作為香港選舉政治曾經的勝利者,民主派當下的日子確實不好過。上周三(9月15日),12名民主派人士因去年6月4日在維園集會,於區域法院分別判囚四個月至十個月不等,其中只有張文光、麥海華及梁國華三人獲12至18個月緩刑。去年的「六四燭光晚會」因防疫之故首度被禁,仍然堅持到維園集會悼念的支聯會常委和民主派等人因此被控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這12人是第二批認罪的人士。

同樣在上周三,政府正式宣布本月10日所安排的港島區議員宣誓中,有七名民主派區議員宣誓無效被取消議員資格(DQ)。在此之前,逾百名民主派區議員已因擔心被DQ而主動辭職,餘下的仍有不少可能因為涉及去年參與立法會初選等紅線未必能通過宣誓程序。在立法會中,去年拒跟民主派大隊辭職的鄭松泰登記參選選舉委員會,資格審查被裁不合格,不單失去立法會議席,其所領導的「熱血公民」隨後亦告解散。在此局面下,民主派會否參加今年12月的立法會選舉、能否入閘都難言樂觀。

議會之路難行,在議會之外,自從7月底官媒點名教協為「反中亂港的毒瘤」後,教協、民陣、支聯會等立場親民主派的組織先後宣布解散,職工盟亦在本周日宣布啟動解散程序。

議會之路難行,對於香港的泛民群體而言,無疑是前所未有的冬天。(新華社)

中央曾經寬容 對抗撕毀互信

很多民主派人士及其支持者或許覺得這一系列變化來得非常突然,部份人甚至思念那些「昔日好時光」。過去,許多香港人並不自覺於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寬大和容忍,甚至有不少人錯誤地以為香港真的擁有特殊政治地位,而且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忌憚於美、英等西方國家,又或是因為香港有着無可取代的地位,使中央絕不敢沾手。一旦對比起今日中央政府對香港處理手法之嚴厲,即使最不了解中央的民主派也不得不承認,過去的中共只是有權不用。

2003年《基本法》第23條立法,引發了50萬港人參加七一遊行示威,中央最終不單讓步容許政府撤回法案,甚至任由港人「走數」十多年。2010年政改啟動時,中央也願意傾聽民主派的意見,促成民主黨走入中聯辦的破冰會面,爭取到2012年特首和立法會選舉辦法的改革。甚至是2010年的「五區總辭」及2012年「反國教」等政治運動,中央雖有批評,但並沒有直接出手。

要處理這些問題,中央並非沒有選擇。《基本法》中訂明了香港有自行為23條立法的憲制責任,香港無從推卸。即使有50萬人遊行,並不代表中央就一定要讓步。一旦對比起當下的情況,答案更是顯而易見。試想想2019年無數次遊行及暴力事件要求「五大訴求」甚至是「港獨」,難道就成功了嗎?作為當權者,中央要決定「落閘」也是輕而易舉,今日中央在《港區國安法》、宣誓等問題上擬定紅線,也不見得需要參考民主派或歐美政客的聲音。如果今天有人公然反對「國民教育」,中央又會否因為兩句批評就作罷?

中央長期的溫和態度,合理地說明了它曾經相信香港人。理想一點說,過去中央認為香港人對內地的「反抗」只是兩地文化有所差異,信任港人本質上是愛國的,因此不會動真格。務實一點說,中央曾經相信大部份港人還是知道分寸,不會真的踐踏「一國」的禁區紅線。然而,這種信任卻被一些「有心人」不斷破壞,一些激進政治人物不斷依靠操弄陸港矛盾,放大仇恨而上位。

反修例運動之後,中央對港的信任幾乎蕩然無存。(Getty Images)

2014年的「佔中」及同期激進本土派的崛起已是一個警號。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更是粗暴地撕毀中央對香港剩餘的一點體諒與信任。尤其是,理應發揮中堅力量的溫和民主派不知是基於膚淺的政治盤算、愚蠢的政治博弈,還是在激進勢力面前展現了自己的政治懦弱,竟然接受所謂「不割席」、「和勇不分」等激進派口號,甘願放棄曾經的堅持、默許暴力與港獨勢力的主張。這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驅使中央放下過去的寬容。

珍惜機會改變 勿再蹉跎歲月

顯然,中央已經認為過去對香港民主派那份寬容是造成「慈母多敗兒」的原因。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上周便在報章指出,實踐證明了中央過去的寬容「反而給特區帶來一次又一次政治危機,對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以及特區繁榮穩定造成威脅」,所以中央「現在改變了」。如果不以強勢嚴苛的政策和手段整頓香港的政治環境、將災難扼殺於未形成之時,香港民主派也許仍將繼續發着永遠不會實現的春秋大夢,甚至在未來釀成更大的政治動盪,那時對香港的傷害可能更深。

民主派面對政治嚴冬,然而卻絕非沒有出路。以這次判刑的12人為例,張文光、麥海華及梁國華三人很可能由於政治立場較溫和且在近年的政治動盪裏並不活躍,得以判處緩刑。另外,何俊仁、陳皓桓、何秀蘭、梁國雄、楊森五人與其他案件的刑期同期執行,變相減免了刑期,相比之下,今年5月因涉及同一案件而被判十個月的黃之鋒是多案刑期分別執行。從這些細小之處可以看出,是否知所進退、拿捏分寸,足以影響一些人的政治空間及命運。

如果民主派仍然堅持2019年那種與中央為敵,天真地以為即使什麼也不做,總有一天香港便可以回到「昔日好時光」的思維,那他們是根本沒有汲取教訓,只願意活在黃粱夢中。這樣的固執既不會為香港和民主派尋覓得一條復興之路,更只會是繼續蹉跎歲月。而要走出一條民主路,香港需要積極地改變。香港人要搞清楚基本的政治倫理,明白香港的政治基礎是建基於「一國兩制」的前提,不應浪費政治能量,試圖繞過中央主權,利用「港獨」或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的手段動搖香港的政治穩定。不單一小撮香港人自己不能做到,即使所謂的「國際戰線」也毫無作用。

只有社會達成新共識,積極認識「一國兩制」,香港才能走出當下的困境。(羅國輝攝)

香港全社會需要達到一個新的共識,積極認識「一國兩制」,只有這樣才能走出當下的困境。在經濟上,香港要堅持發展和公平正義,不能只是「食老本」,只有持續發展和推動民生改革才能解決香港眾多的社會問題。而香港要更好地發展,便應主動配合國家的發展方向,好好借助中國崛起的機會,發揮香港這「一制」的所長。在政治上,市民與政治人物要有勇氣承認自己過去的錯誤,主動釋出善意,重建與內地的互信,而非繼續指望中央會無限度包容港人的政治任性。無論是民主派或是香港人,都應該藉着這次機會調整一直以來的政治意識形態,走出過去深陷與內地互相敵視和抗拒的死胡同。只有這樣,民主派今日所承受的打擊,對整個社會而言也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敬請留意2021年9月20日出版的第283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電子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