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沒落 報檔唇亡齒寒 報販疫境日做14小時 收入低於最低工資

撰文:鄧栢良 陳諾希
出版:更新:

本港紙媒步入寒冬,報紙檔亦唇亡齒寒,經營日漸困難。報檔數目亦由90年代的1000多個,逐漸下跌至300多個。報販為求生存,轉而售賣樽裝水、香口膠、糖果、涼果、電池和原子筆等貨品幫補生計。惟新冠疫情肆虐,港人減少外出,旅客又因封關絕跡,旺角有報販每日做足14小時,有時收入仍低於最低工資。香港報販協會副主席林長富指,有報販看檔45分鐘僅賣一份報紙或者一支水,賺取微利,坦言情況相當「陰公」,業界希望政府放寬報檔售賣貨品的限制、准許報檔加設電子屏幕,賺取商業廣告費,增加報販收入。

鄺太的報檔擺設於旺角山東街與通菜街交界。(陳諾希攝)

鄺太的報檔擺設於旺角山東街與通菜街交界,是旺角其中一個人流最旺的地區,但疫情下經營一個小小報檔亦殊不容易。現時鄺太每日凌晨4時半起床準備開工,工作到傍晚6時許,每天工作逾14小時,可是生意額卻比疫情爆發前大跌5成,有時收入更低於最低工資。鄺太指,新冠肺炎爆發前,每日早上7時許,旺角區已有不少內地客拖着篋在行街,他們常購買六合彩書、香煙、樽裝水,以及雜誌,對生意幫助頗大。

惟疫情封關,旅客絕跡街頭,港人又減少外出,旺角人流難免減少,報檔生意大受影響,「我呢到近女人街,嗰邊有好多檔都冇開(營業),何況我哋報檔?一樣都係冇生意」。

鄺太表示,報檔由奶奶那一代開始經營,至今約60多年歷史,曾經有過輝煌的時代。報業鼎盛的時期,檔口一日可以賣出200多份《成報》。惟採訪當日,鄺太僅訂了8份《成報》,直至中午仍有3份未能賣出。

鄺太表示,報檔由奶奶那一代開始經營,至今約60多年歷史,亦曾經有過輝煌的時代。(陳諾希攝)

其實隨着智能手機興起,紙媒步入寒冬,報檔已成夕陽行業。兩大中文報紙由全盛時期每日賣出40多萬份,跌至近年不足10萬份,單靠賣報紙及雜誌根本無法維生,報販紛紛轉賣香煙、樽裝水、電芯、原子筆等貨物圖利。鄺太坦言,報檔受牌照所限,僅可售賣、香煙、紙巾、打火機、糖果、香口膠、涼果、電芯、原子筆,樽裝水、飾物、利是封及電話卡等12種貨品。但種類太少,多數靠賣香煙、樽裝水為主,競爭力不足。

報檔經營日漸困難,近年有不少報檔行家亦無奈結業,記者問鄺太有沒有想過轉行?鄺太坦言:「無得話放唔放棄,我呢個年紀都無人請啦,呢啲咁既經濟環境,飛機師都無嘢做,見步行步架咋,唔夠咪食老本囉。」

報販協會再三促請放寬報檔售賣貨品限制

香港報販協會副主席林長富指,紙媒自2000年起開始萎縮,現時更進入「冰封年代」。紙媒與報檔唇齒相依,以往報販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靠賣報紙及雜誌,現時卻只佔十分一生意額。林長富直言,曾見過報販在報檔看檔45分鐘,僅僅賣一份報紙或者一支水,「你叫報販坐45分鐘,賺你嗰3蚊、5蚊,連最低工資都冇啊,陰公」。

為了令報檔繼續生存下去,林長富曾多次向政府提議放寬報檔售賣貨品的限制,如現時報檔可以售賣樽裝水,林則建議可以賣茶或其他飲品,「其實依家都少人買電芯,係都買充電器、USB線啦」,放寬貨品限制才能增加報販收入來源,但相關建議食環署未有理會。

(陳諾希攝)

近年電子科技發達,林長富其中一個想法是將報檔轉型為各區的廣告板,所以爭取在報檔安裝WiFi及擺放電子屏幕。報販售賣報紙及香煙之餘,同時出租電子屏幕,賺取商業廣告費。「如果阿里巴巴想賣廣告,我咪成個報檔都展示阿里巴巴嘅廣告囉。」惟食環署人員擔心報檔展示廣告會令人流聚集,會造成阻街。

再者,牌照限制報檔只准賣12種貨物,食環署僅容許持牌報販在報攤範圍展示相關貨品的宣傳品,林長富反問電芯、原子筆等貨品平時較少人購買,更遑論會有人賣廣告。他認為社會已經變遷,政府無法再墨守成規,報檔已不只是賣報紙,再加諸種種限制,只會令報檔難以生存,「(政府)要將幾十年前發牌的思維調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