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 vs L1:以太坊社區爆發擴展路線論戰
近日,以區塊鏈研究公司 SMG 研究主管Max Resnick為代表的部分研究者提出了這麼一個觀點,即「L2 不是以太坊,L2 也不是 L1 的擴展」。或許是太過直接,且有間隙 L2 與 L1 關係之嫌,該觀點一經提出就在 CT 上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有同意該觀點的,也有斥責其「胡説八道」的。雙方各執一詞,難分高下。
坦白説,最初看到這個話題時,筆者並未理解其中的爭論點,覺得似乎有些「無厘頭」,然而,在深入瀏覽了各方觀點後,筆者意識到,雙方爭論的焦點其實是當下環境中「以太坊究竟應該優先發展 L1 還是 L2」。
Make Eth L1 Great Again
撇開拘泥於「擴展」一詞的爭辯,支持「L2 非以太坊」的一派其實不滿的是以太坊當前選擇 L2 進行擴展的決定。
Max Resnick 戲謔道,將 L2 視為是以太坊的擴展,就好比認同「如果 YouTube 將視頻發佈到以太坊上,YouTube 也可以被視為是以太坊的擴展。」然而,或許是因為「用詞不當」,Max 轉頭又轉發了一條關於「自 Beacon 升級以來,以太坊正在倒退」的推文,稱該推文更貼近其真實想法。Max 表示,「從文化角度看,L2 是以太坊的擴展,只是這並不意味着核心開發人員應該優先考慮 L2,而不是改進 L1」。與此同時,Max 還轉發了 Paradigm 3 月發佈的有關以太坊狀態增長的文章(Paradigm 預計狀態增長在短期、中期或長期內不會成為以太坊擴展的重大瓶頸),暗示當前以太坊選擇通過 L2 進行擴展並不明智。相反,以太坊應該大力發展 L1 以實現其「終極目標」。
與 Max 類似,Bankless 聯創David Hoffman也呼籲以太坊調整當前的開發重點。David Hoffman 表示,「以太坊開發已經將 L2 執行放在首位兩年多了,這是以犧牲 L1 執行為代價的」,「我們應該重新調整一級執行工作的優先順序。」David Hoffman 稱「L1 硬件至少應該等效於『最近兩代的 Macbook Pro』,這將使以太坊 L1 的可訪問性增加 10 倍,且成本不高。」
不過,與 Max 不同,就「L2 是否是以太坊的擴展」這一字面問題,Hoffman認為答案非常主觀。在他看來,「L2 不是以太坊的 1:1 擴展。(因為)以太坊有意為 L2 創造了很大程度的自由和自主權,而 L2 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以太坊。如果 L2 是以太坊的 1:1 擴展,它們就會過於僵化,無法在技術和社會方面發揮最大潛力。」
除了出於「Make Eth L1 Great Again」的 觀點外,這一爭辯還引來了以太坊競爭對手 Solana 生態某些項目方的嘲諷。Helius Labs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Mert Mumtaz就以 Optimism 為例指出了以太坊 L2 的缺陷。Mert 諷刺道,「L2 的一個顯著優勢是,它們可以做任何它們想做的事情。欺詐證明中有漏洞?好,我們下個月改。有 bug?沒關係,安全委員會會控制權限。在 L1 上,你必須發佈版本升級並乞求其餘治理代幣持有者採用該版本。」
鬆散的朋友 > 競爭的敵人
與打辯論類似,要站在大眾普遍觀念的一方發表觀點總顯得吃力些。堅信「L2 就是 L1 擴展」的一派在輸出觀點時也顯得比較「直給」。The Daily Gwei 創始人sassal.eth直言「L2 就是以太坊,任何聲稱(L2)不是以太坊的人的智力水平都和幼兒一樣。」類似的,DCinvestor建議不認同該觀點的人不妨思考一下為何 L2 選擇成為 L2 而不是直接成為 L1。而 Ouroboros Research 的@poopmandefi則評價道:「説 L2 不是以太坊的一部分,就好比説美國的唐人街不屬於美國。L2 是以太坊的『文化延伸』。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態系統,但吸引的用户羣體/質量與以太坊相同。」在 Poopman 看來,只要 L2 使用 ETH 作為 Gas 費,L2 就是以太坊的一部分。
不過,除了上述流於表面的爭辯,這一派也有深層次的思考。同樣認定「L2 100%是 L1 的擴展」的@0x_Todd從以太坊近年來實施 L2 戰略的角度出發,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路。0xTodd 以 Altlayer(創始人此前曾創立過「以太坊殺手」Zilliqa)為例指出,「L2 計劃讓潛在的競爭對手,至少變成了自己生態內的一部分,哪怕是鬆散的。」0xTodd 表示,「在沒有 L2 戰略的平行世界中,Offchain Labs 會推出另外一條 Avax,和 ETH 毫無關係;OP 開發者而會弄出另外一條 Polkadot,和 ETH 毫無關係;Coinbase 也會發行自己的鏈,和 ETH 當然也毫無關係」,與此同時,「BN 繼續喊 BSC 超越 ETH,而不是 opBNB;OK 繼續推自己的 OKT,而不是 X Layer;Bybit 當然也會弄 bit chain,Bitget 當然會弄 Get chain。」
此外,The DeFi Report 創始人Michael Nadeau通過「替代品」和「互補品」的概念形象比喻了 L2 與以太坊的關係。Michael 表示,市場上的每種產品都有替代品和互補品。比方説雞肉對牛肉而言就是替代品,而汽車和汽油就是互補品。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當某種產品互補品的價格下降時,對該產品的需求就會增加。相應的,L2 是以太坊的互補品,增加了用户對以太坊的需求(其 Gas 費是用 ETH 支付的),沒有以太坊就無法存在(通過以太坊來保證安全性)。這意味着隨着 L2 成本的下降,對以太坊(和 ETH 資產)的需求應該會增加。Michael 總結道,「從長遠來看,對 ETH 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説,發展 L2 並沒問題。
小結
就當前環境下以太坊究竟應該側重發展 L1 還是 L2,也許Vitalik前幾日對以太坊當前生態進展的高度評價就是答案。的確,「Make Eth L1 Great Again」的敍事對於當前不見起色的以太坊而言,可能會有不錯的效果,但筆者覺得,L2 與 L1 不應該是對立的。就像以太坊開發者Ryan Berckmans就 David Hoffman 的觀點提出的質疑,「雖然 L2 沒有直接擴展 L1」,但「如果我們成功將所有低價值執行轉移到了 L2,而現在 L1 又足夠便宜,足以讓下一千家公司發行代幣,那麼 L2 真的是『以 L1 執行為代價』嗎?」
一味地挑起紛爭真的能讓以太坊 Great Again 嗎?還是,以太坊向來 Great,並不需要 Great Again。
本文獲得《L2 vs L1:以太坊社區爆發擴展路線論戰》授權轉載,作者:Yang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