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教學】不計辛苦 有益學生為先 老師:自己都似上緊一堂

撰文:曾凱茵
出版:更新:

老師的職責是甚麼?教書。準備好教材,在課堂上教識學生?這只是最基本而已。學生有時都要出去博物館、沙灘等地參觀、體驗、學習,甚至還會到異地交流。這些歸類為活動教學的學習體驗,一方面寓教於樂,學生學得開心,玩得高興,另一方面卻無疑了加重了老師這一份工的工作量。幸好,在掙扎於平衡沉重工作量及給學生帶來更優質教育的這條路上,他們並非單打獨鬥。其他友校的老師、第三方NGO樂於伸出援手,分擔壓力。來自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的余老師、李Sir便分享了一些個人感受。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的一眾四至六年級環保大使德育及余老師和李Sir參加WWF和化工企業合辦的活動,一起到海下灣拾垃圾、玩遊戲、看珊瑚,讓學生了解海洋垃圾的議題。(曾凱茵攝)

一般而言,老師除了平時教書之外,還要安排各種活動,讓學生的學習體驗不局限於課堂之內。前者稱為校本評核課程,後者包括各種活動教學。由化工企業科思創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下稱WWF)合作舉辦的「海洋塑膠故事」教育課程屬於其中一種活動教學,它們早前便邀請了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的一眾四至六年級學生及負責帶國的余老師和李Sir一起到海下灣拾垃圾、玩遊戲、看珊瑚,讓學生了解海洋垃圾的議題。

採訪當天,陽光非常毒辣,記者與同行一路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士進入海下灣海岸公園,本以為入到公園就可以開始採訪,誰知等到一班小學生到達後,還要再走多十幾分鐘才到達海下灣沙灘。天高雲淡,加上沙灘,碧波海水,一眾小學生也換上拖鞋,看上去就是一副準備遊玩的樣子吧?然而,沙灘上遍佈又礙眼的垃圾卻道出了今天活動的目的並非如此單純。

當天活動情況,學生分別在拾沙灘垃圾、玩遊戲及坐玻璃船看珊瑚。(曾凱茵攝)

學童參與活動教學狀況(按圖了解):

+1

活動協辦者WWF安排了非常豐富的活動流程,小學生們既會收拾垃圾,又玩遊戲,還可坐玻璃船出海看珊瑚,寓學於樂,但對於兩位老師來說,出行期間也還是要不忘職責,不能放鬆。記者觀察到老師需要管制小孩們的紀律,看顧他們的安全,偶爾甚至擔當攝影師,無時無刻都不能放鬆,不辛苦嗎?

余老師主教數學科,已經教了15年書,擁有3年經驗的李Sir則負責數學、常識科,一老一少都是學校德育及公民教育組的一分子。眾所周知,單單繁忙的教學日程、沉重的行政工作量本身已經為老師帶來不少壓力,舉辦這類課外活動其實會不會變相增加了他們的負擔呢?余老師就認為兩者都不重要:「只要學生可以從中獲益就會去做,意義比辛不辛苦更加大。」

李Sir更反指出戶外教學的必要性:「沒有這類活動教書反而更難了。雖然常識堂都會用到Google Earth、圖片及影片,但這些始終不夠。戶外活動令他們的體驗更加深刻,就如之前已經有學生會和家人特地到紅樹林,回來上課分享。照我所看,今天學生的感受都好深。」

外出學習分分鐘比課室教書還要累,「老師」角色不能忘記之餘,還要擔當攝影。(曾凱茵攝)
+3

對老師來說,課外活動的必要性不但在於提高教學質素,還有優化課程之用。假設老師年年都教一年級,每年都教同一套東西嗎?是,也不是。WWF代表Angela Lam了解甚深,原來每套校本課程需要運行六年,每一年都要優化,不能一成不變,老師們都需要兼想要做更好,而這卻要投入大量心機,單單新資訊已經要花時間搜集了,何況想出新idea,之後還要參加培訓?這時候便需要外部力量。

雖然兩位受訪老師沒有正面回答,但課外活動無疑加重了他們的工作量,幸好這條路上他們不用單打獨鬥。Angela表示:「我們NGO的角色是和老師互相合作,他們非常忙碌,不想『搞咁多』,活動已準備好即時用、已成形的教材就最好。所以我們就幫忙整理資料、準備教材、思考如何給課程加入合適的活動。

WWF代表Angela及科思創代表博勒斯均為今次「海洋塑膠故事」教育課程的協辦者,通常活動教學都由他們這些第三方提供教材、策劃活動、培訓老師,幫忙減輕老師的工作壓力。(曾凱茵攝)

以是次「海洋塑膠故事」教育課程為例,化工公司科思創提供教材,WWF則負責集合友校老師,並提供老師培訓工作坊,為甚麼?要老師識教小學生才會得懂啊,前提老師就要透過WWF學識如何教、塑膠污染的重要性、帶班的重要性。原來WWF都會為老師舉辦一次出行,是培訓的一部分。老師轉變成第一身的參與者,體驗「你有沒有參與製造塑膠垃圾」,再搖身傳遞給學生。如此看來,活動教學的意義是讓老師既做老師,又做學生的雙重身份。

立即下載《香港01》,緊貼公務員職位空缺、勞工處筍工推介,了解CV、面試致勝技巧!
下載網址:
https://hk01.app.link/bkbJyY5t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