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月壤下周香港會展公開展覽 研究助了解月球演化關鍵?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去年12月,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成功將重達2公斤的月球土壤帶返地球,並於今年2月底起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據了解,部分月球土壤今日(21日)隨國家科學家訪問團來港,並擬於下周日(27日)至7月初在灣仔會展公開展覽,屆時市民也可看到縮小版的「嫦娥五號」模型。

今年2月底,月球土壤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新華社)

月壤研究有何重要?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鄭永春指出,研究分析月壤樣品後,成果可驗證過去多年各國的遙感探測結果,與其他地區採集的月球樣品和月球隕石互相對比,對以後的探月任務有很強的指導性。

研究月壤樣本不僅可以認識月球目前的狀態,進一步揭開月球的起源之謎,了解月球演化歷史中的關鍵階段,也將修正和提升人類對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地球和行星的相關知識,為後續月球科研站建設和人類登月作準備。

+2

盛載容器設計蘊含多種意義?

與其他展品不同,月球土壤樣本以特別的透明容器盛載,並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標為「GB93484」號藏品。

設計師介紹,盛載月球土壤樣本的容器材質為人造水晶,造型借鑒自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系列青銅「尊」造型,以體現穩重大方之感。容器高38.44厘米,象徵地球與月亮間的平均間距384400公里;容器寬22.89厘米,象徵嫦娥五號自發射到返回的任務時長22.89天。

此外,容器內部造型由地球、中國地圖、月球、月壤等組成,月壤儲存在中心部位的空心夾層球體造型之中。容器內特別設計了地球與月球間相隔9.9厘米,取意古人所描繪的「天有九霄」,寓意中國探月突破極限、跨越「九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