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節氣|中秋前身是秋分 為何祭月終變成賞月?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中國以農立國,古人為了適應天時地利,收成更多的農作物,於是制定了廿四節氣,用來指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周期規律。本月23日為廿四節氣中第16個節氣「秋分」,到底秋分的含義為何?與中秋有何關係?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秋分是否有特別注意的地方?

秋分是廿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每年9月22至24日期間,太陽到達黃經180°,直射地球赤道,因此秋分當日24小時會晝夜均分,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在秋分後,太陽直射位置會繼續由赤道向南移,北半球日短夜長的現象愈來愈明顯,晝夜溫差會逐漸加大。

據《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説:「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間,有「平分秋色」的意思,因此叫「秋分」。「分」有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與黃道、赤道平面相交,此時晝夜長短相等。

在秋分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已踏入秋季,當南下的冷空氣與暖濕空氣相遇時,就會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現象,即每次下雨都會降溫。秋分後,江南、華南地區的降雨日數和雨量會逐漸減少,河湖水位開始下降,部分季節性的河湖甚至會乾涸。雖然此期間仍有機會出現熱帶氣旋,但大多影響華南沿海、海南島;由於雨水充足,華南沿岸地區會延至10月後才轉入乾季。

古人很早就以「秋分」作為耕種的標誌。東漢《四民月令》中寫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後十日中美田」,意即秋分正是收穫的大好時節。不過,南方和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華北地區有農諺説:「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指明了播種冬小麥的時間;「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

秋分有多個傳統習俗,比如民間會送秋牛圖,嶺南地區客家人會吃秋菜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今的中秋節是由傳統的「祭月節」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當日,但因為具體日期每年都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圓月是大為遺憾,因此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習俗,而賞月最早在晉代開始出現,嚴肅的祭祀儀式慢慢變成輕鬆的賞月活動。中秋賞月的習俗在唐代繁盛一時,民間有眾多流傳至今的傳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賞月更成為歷代文人詠詩賦文的主要題材。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秋分易有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徐澤昌建議飲用木瓜雪耳南北杏煲瘦肉湯紓緩乾燥症狀。(資料圖片)

根據香港天文台統計資料,在秋分時節,香港平均氣溫為23.4°C至31.2°C,相對濕度最高為90%,降雨最多有245.2毫米雨量。

註冊中醫師徐澤昌博士接受《香港01》訪問時提到,秋分易有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大便乾結、咽喉乾癢等,此時飲用木瓜雪耳南北杏煲瘦肉湯,能紓緩秋分時節出現的乾燥症狀。

木瓜雪耳南北杏煲瘦肉(2至3人份量)

材料:木瓜一個,雪耳一朵,南北杏20g,瘦肉半斤,蜜棗三粒

製法:木瓜切開,去皮去籽。雪耳浸軟,南北杏、蜜棗洗淨,瘦肉切件汆水。

功效:滋陰潤肺,潤腸通便

使用注意:脾虛濕重、便溏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