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藝術】光控音樂?鋼琴彈出香味?微波藝術節五個玩得藝術

撰文:楊文娟
出版:更新:

時光荏苒,十年前講「Live」,可能你會想到生活、生命、電視即時轉播,但今時今日的演繹,自然不可少Snapchat、Instagram、Facebook的「Live」。只要手機㩒一下拍攝或錄影,就可以隨時隨地分享即時的生活情景,「相機食先」年代無疑已進入2.0版。
新媒體藝術與科技和科學發展雙生,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的策展人Joel Kwong察覺科技和科學不經不覺地令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於是今年的策展方向捉着這個痕跡,思考「Live」的多重意思,重新審問什麼是「Live」,什麼是我們的「Lives」。向來走在潮流的尖端,微波2017主題展覽《Cyberia》今年挑選了五個前衛的新媒體作品衝擊我們對生活的想像。

WARE製作的裝置,放在展覽入口。(龔嘉盛攝)
姚仲涵的作品《動次動次》,貪玩的記者扮了一會兒DJ,已經成身汗,也可以當為健身運動。(龔嘉盛攝)

1) 以光操控音樂 人人做DJ

買不到門票去外國看大型的音樂節,我們都習慣在Youtube上看現場直播,久而久之就完全依賴了網上看表演。不過,台灣藝術家姚仲涵的作品《動次動次》,就可以讓參觀者親身體驗在實體空間做DJ的感覺。在一個微型的舞台上,七個螺旋型的燈罩放下七束白光,觀眾可以化身表演者,到台上觸碰發出聲響的光,一邊操控光的律動,一邊彈奏自己的協奏曲,就像玩街機音樂遊戲。「當科技發展向前時,任何表演不應是單向的,這個作品就讓觀眾成為表演者,就好像你從自己的social media直播。」Joel說。

作為台灣聲光藝術先驅的姚仲涵,借着觀眾微妙的介入與這個作品互動,希望探討觀眾與日光燈燥音之間的節奏對應關係。

《香噴噴風琴》的完整版有46種香味,是次展覽只展出22種味道。(龔嘉盛攝)

2) 香噴噴風琴 彈出不同香味

看電視節目和上烹飪班學做蛋糕,最大的分別可能是你聞不到蛋糕的香味。「香噴噴風琴」就是衝着你的味覺而來,讓你彈奏鋼琴時,同時傳來香味,進一步觸動人的情緒,更開啓了表演的可能性。

在一部白色的鋼琴面前,擺放着三層的架子,最下面的是一個個小瓶裝着的白色碳酸鈣香味珠,觀眾可以隨意打開盒子聞一聞味道,上一層是對應着香味的植物或動物圖片,最上層是共四款不同大小的藥水瓶裝置,這些瓶子裝着高度不一的水,裝置的原理就是根據音譜,將音階變成空氣,有如你吹向水瓶發出高低音頻,更噴出不同香氣。

「香噴噴風琴」由一個團隊創作,合作成員包括TASKO 株式会社、Invisible Designs Lab.、Yamamoto Seisakusho 公司以及Yoshitake Toshifumi 先生。他們根據18世紀George William Septimus PIESSE 的著作《The Art of Perfumery》(調香的藝術)所提及的香階理論,讓表演不再停留在聲音和視效的層次,來制激觀眾情緒和表現張力,重新定義樂器的可能性。每小時15分或45分時,裝置會播放音樂和噴出香氣,觀眾也可以自由彈奏自己的音樂和香氣。

策展人Joel從藝術家 Zach Lieberman的Instagram抽取20條最多人留言或觀看的作品,展示觀眾。(龔嘉盛攝)

3) 每日一條IG短片大玩視覺效果

當不同的社交媒體湧現,瑩幕已是表演或溝通的方式。現場以五個熒幕播放的《IG日常賞》,是策展人Joel從藝術家 Zach Lieberman的Instagram抽取20條最多人留言或觀看的作品,再經展覽的技術指導WARE製作而成。

是次展出的短片,除了有類以Window Media Player播放音樂時的幾何圖案移動,更有動畫、手的動作及平面圖像。這些無形無影的活動,經過Zach Lieberman 以編碼製作草圖,製作成短片,作品以俏皮的方式,使用技術分解可見或不可見的動作和形態之間的脆弱邊界。觀眾更可在Instagram加Zach Lieberman為朋友,欣賞他每日一片。對Zach Lieberman來說,觀眾在他的短片中留言,就是與作品溝通。「很多時候,作為一個藝術家,我覺得我們正在努力尋找我們自己的頻率和與世界之間的共鳴。」

《靜電鐘合唱團》。(龔嘉盛攝)

4) 過氣電視機+過氣靜電鐘=過電合唱團

被淘汰了的大牛龜電視機有何用?以通訊技術測試和DIY美學及實踐藝術手法而聞名的加拿大藝術家希達莎(Darsha Hewitt),就以這些被遺棄的電視和發明於16世紀的靜電鐘,組成了一隊《靜電鐘合唱團》。她到鴨寮街找了11部電視,以電視開關時所產生的靜電,敲動發明於16世紀的靜電鐘。

16世紀的靜電鐘,本來被大量運用於感應空氣中的靜電來預測即將到來的雷暴,今時今日已不需要用這個方式來預測雷暴。擅長解構舊媒體的希達莎,就將兩樣過時的技術,重新組合起來,令人更敏銳地察覺我們在家中關上電視時忽略了的有趣現象。

微波藝術節2017:《淩光‧二版》是一個個2X2米框架排成一條隊伍,當所有光管亮起,猶如走進一個時光隧道。(龔嘉盛攝)

5) 16米的時光隧道

按一般人對雕塑的認識,可能是大衛像,又或許是尖沙咀星光大道的李小龍雕像,不過NONOTAK工作室就在半暗黑空間,向你介紹他們製作的光雕塑《淩光‧二版》。《淩光‧二版》是一個個2X2米框架排成一條隊伍,當所有光管亮起,猶如走進一個時光隧道,觀眾可以隨意穿插一個個框架中,從不同角度觀看空間中的光與暗,深深感受到不同的氛圍和情緒。

NONOTAK Studio有兩個成員,建築師兼音樂家的Takami Nakamoto和插畫師Noemi Schipfer,他們擅於以聲/光裝置與表演作品改變空間,《淩光‧二版》原本有36米長,此次每個鑽石型架的數量和相隔的空間,按展覽空間場地大小組裝成16米,十分具有靈活性。

不知觀眾有沒有走完十六米的作品,作品廣用空間的深度,光線在空間上走,不但形成隧道,也配合黑暗的環境,使光改變空間的形狀,有時是隧道,有時是一面牆,有時是形狀不一樣的線條,呈現不同對比,不知你感受到什麼?

「最有趣是天黑後,作品通過玻璃反射到維港,與維港和香港建立關係。」Takami Nakamoto說。

第21屆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電元種生」 

日期:即日至10月22日12pm-8pm (展覽於10月22日會提前於18:00關閉)
地點: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費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