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北歐電影節2019】北歐電影的美與痛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每當和朋友說起北歐,話題不離它的政治、社會制度和思想開明先進,比方實行國家福利主義、種族性別平等大有成績,對自然環境、兒童以至動物有積極的保育,又有高度的民主自由。談到哲學、戲劇和電影則盛讚其源遠流長,名家名作輩出:存在主義祖師祈克果,戲劇大師易卜生、史特林堡,電影則有殿堂導演英瑪褒曼,大女優英格烈褒曼和神祕影后嘉寶等等。

今年的「北歐電影節2019」肯定會為我們提供更多話題,加深對北歐五國的認識。而難得的是,節目不但讓觀眾認識到北歐先進美好的一面,也從電影的表達中了解到它文化上的複雜性和社會並不完美的一面。比方,長期以來人性、神性、社會性糾纏不清;由高度依賴信仰轉變成極之懷疑信仰、導致精神空虛以致失控,病患和自殺他殺頻生,老年人孤寂、青年人狂亂等問題。

《憤怒的日子》(丹麥):以精準的造型寫照神權極權下人的無助。(相片來源:Danish Film Institute)
《犧牲》(瑞典、法國):末日來臨,只有愛的奉獻能衝破渾沌和黑暗。(相片來源 : © The Swedish Film Institute, Photo: Arne Carlsson/ Lars Olof Löthwall)

從「北歐電影節2019」選映的多部影片中既展現北歐文化地理景觀的奇麗壯美亦感知到它特殊的文化歷史造成人類對大自然、鬼神、災劫和末日的想像和敬畏。對此,遠如默片時期的《鬼車魅影》(1921)、《拉那》(1929),納粹佔領時期的《憤怒的日子》(1943),近如《犧牲》(1986)、《末日派對》(2011)、《風雪養羊人》(2015 ),各有其獨特的觀照和描繪。

《拉那》(挪威):人獸共存亡的北極風情畫。(相片來源:From the archive of National Library of Norway, photo unknown, Lunde-Film)
《火柴工廠女》(芬蘭、瑞典):精細冷雋筆觸寫低層人的處境。

社會現代化後,神聖的信仰日漸失落,人性軟弱和野性的一面普遍張狂,困擾著北歐五國的一些「病徵」大顯。千禧年前後,黑色小說和犯罪電影的大流行揭露了北歐井井有條的表象下掩藏著教人吃驚的腐敗污穢。《天光光心慌慌》(1997) 、《龍紋身的女孩》(2009) 、《血迷蹤》(2006) 等影片就寫出了日常生活中潛伏著的反常和恐怖:人心靈的虛浮導致非理性的犯罪,更為極右派等勢力的再興開了路。然而北歐電影的創作能量旺盛,使得它能持續地創新。從《大冒險》(1953)、《我好奇 — 黃色》(1967) 的混合紀錄片和劇情片手法,到《夏日與蒙妮卡》(1953) 的前衛浪漫寫實、《人生間奏曲》(1936) 將通俗劇提升到純美高度;或像《火柴工廠女》(1990) 的超冷靜寫實,到悲喜交集的荒誕《家變》(1998),都能在美學上另闢新途,以藝術補償現實,撫平傷痛。

《血迷蹤》(冰島、丹麥):驚心動魄直達文化心靈的底層。(相片來源 : JAR CITY PHOTO BY BALTASAR KORMAKUR)

「北歐電影節2019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主辦,
節目及購票詳情請按:https://bit.ly/2nGMmY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