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看的當代藝術繪本:只有黑和白 既是噱頭也有道理

撰文: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更新:

這本書是給「嬰兒」還是「小孩」、「青少年」、「大人」看的?說到底,Art for baby是一個噱頭。它反映的可能是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就像有人推娃娃車去看名畫展一樣。
文:馬尼尼為

父母總是被一些「據說」洗腦,特別是新手父母,生怕錯過幼兒發育的黃金時段,於是打著「教養」旗幟的書總是堂而皇之的。

「據說」嬰兒剛出生四、五個月內,視力還發育不全,看不到色彩,對「對比強烈」、「黑白」的圖較有興趣,因此,給嬰兒看這樣的圖可刺激他們的視力發育、腦部視覺區域發展——在這樣的理論研究背景下,有一位編輯以策展人的觀點,找了十二位當代藝術家各一張黑白的作品,做了這本硬頁書——Art for baby。

一般人會以為幼兒喜歡色彩鮮艷的圖,本書首先打破這觀點。嬰兒其實是「欣賞」黑白畫的,或者是黑、白、灰是人類最早的視覺記憶,你稍瞇起眼睛,生活中黑白的物件呈現的總是最明顯的對比。

撇開這刺激視覺發育的觀點,這本寶寶書第一沒有字、第二沒有故事。既不是識字功能書、也非說故事書。全部是不相關的圖、有具象的、有抽象的——它是一本提供「亂看」的書,一本黑白的、而且是「當代藝術」!(「讓嬰兒接觸當代藝術」,你看,多麽堂而皇之的買書理由啊!)

按圖放大看《Art for baby》黑白繪本圖片:

+2

不過對「當代藝術」我也看無的,你看Gary Hume這顆要像卻不像梨子,這到底好在哪裡?還有那根David Shrigley反白的胡蘿蔔;當代藝術常有些是概念性的東西,不是馬上看出頭緒、不是純粹像不像、美不美;除了寶寶書功能,對大人也是一本另類的當代藝術入門。

左:Pear (1996) by Gary Hume;右:Untitled (2005) by David Shrigley(Templar Books)

像David Shrigley就是一位很平易近人的關鍵字。這根胡蘿蔔是來自他一系列的木刻作品。我知道有人會說這很像小孩子畫的;可是這介於「小孩」、「大人」之間的拿捏是藝術家的本事、膽事。他敢提出這樣的作品一定是有他的自信的。這本書裡的名字每一位都是經過當代藝術機制出來、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即便是一些生活中很簡單的物件,你看到那「冰箱」、「毒藥」總會會心一笑吧。這件作品,反映的是當代藝術千百張臉孔中親人的一面。

(這可是一根比人頭還大的胡蘿蔔,比實際胡蘿蔔大很多的胡蘿蔔,他放大了胡蘿蔔、強化了胡蘿蔔。把這些圖象放置在一起,產生的了比單一胡蘿蔔更寛廣的聯想與趣味。)

這張是大名鼎鼎的Damien Hirst,一大堆灰色點點又好在哪裡呢?原作是長寛兩百公分有餘的大畫,被縮成這樣小小一頁是看不出所以然的。這是他的點系列spot series。我看書中的圖會有種律動的錯覺,這樣規律的畫在表達什麽呢?其實這畫裡的顏色沒有一個是重覆的,每一個灰階都有細微差異。這類型的抽象畫,當代藝術的關鍵字是Abstract expressionism或像是Agnes Martin的畫。

Hypovase Prazosin Hydrochloride (1992) by Damien Hirst (Templar Books)

說到底,Art for baby是一個噱頭。

這些大作本來就存在的,藝術家也不是特別為了嬰兒而作,應該說是「為了人」做的。就像很多人老愛問「這是給大人看的還是小孩看的?」,那你說這本書是給嬰兒還是「小孩」、「青少年」、「大人」看的?但你若換個書名《給大人的黑白當代藝術》也無不可,只是銷量肯定大減。

「有沒有用?」也沒有人知道。它反映的可能是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就像有人推娃娃車去看名畫展一樣。另外,這本書很大本、頗有重量,剛出生的嬰兒只會躺著,連翻身都還不會要怎看這本書呢?只得勞大人的手了。但它也有因應這樣很功能的設計,將這些畫印成嬰兒床飾帶,讓你可以貼在床圍。

我也想做一本《給嬰兒的藝術》(黑白就是了) 看起來堂而皇之、方向正確。只是我做的沒有人會買,市場迷信的是名氣、功能性,兩者兼具就萬事俱備了。

【本文獲「典藏藝術家庭」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