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飛撲保育招牌 商場內置霓虹展覽集體回憶|拾字看城

撰文:森恩
出版:更新:
+1

自從政府取締違例招牌後,香港霓虹光管招牌越來越少;有人曾為拆卸下來的招牌,嘗試接觸官辦博物館,看看可否保存下來,皆不得要領。諷刺的是,遠至《攻殼機動隊》,近如《Doctor Strange》 、《哥斯拉大戰金剛》,但凡有城市夜景,國際大片都採用香港霓虹招牌為場景佈置的基礎。人家當寶的,我們又當是什麼?當局嚴正執法確保街道安全,卻未見有保育這種建築工藝的實際行動,就連博物館都拒收招牌的有趣年代,民間崛起大小志願組織,紛紛起來保護傳統工藝,更成功進駐大型商場一個中庭空間,展出霓虹燈箱,展示當年充滿生命力的街道風景,在商場歎冷氣「行街」購物時,感受當年真真正正的街道,到底有什麼面貌。

+3

霓虹招牌大幅減少

「最初是覺得霓虹招牌有它很美很美的元素在。」「街招」聯合創辦人馮達煒(Ken)和麥憬淮(Kevin)接受本版訪問,提到拯救招牌的初衷:二人都有建築師背景,都發現霓虹招牌好像一下子消失了,亦有留意當年政府開始執法的消息:「原來是與條例有關,許多商戶招牌被迫清拆。我們研究那些條例上有沒有一些空間,好讓它們保存下來。」

「街招」已成立三年多,他們保護招牌的速度,總是比不上清拆的速度;他們的保育行動,亦不是去擋住推土機,而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嘗試為招牌的擁有者,提供義務的建築諮詢;在過程中,他們向商戶傳遞信息,令大家更關注條例與保育。

+2

「我們有興趣(為霓虹招牌)做設計、做展覽,希望大家體會到美學與工藝元素。做展覽用了舊招牌,讓人看到什麼是傳統工藝的美。」「街招」這個組織,是自從二人參與一個設計比賽後才成立的。從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到介入保育範疇的教育與保存:「在街上常有招牌拆卸,有可救的,有救不了的。」

網民成為「拆招牌」信息來源

在組織成立之初,這些行動是偶發的,都是朋友介紹過來。後來,慢慢發展到一個網絡後,會比較穩定;網民看到有招牌似乎要清拆時,就會來信。不過這都算是被動形式:「大部份來源都在網上告知的。我們希望做得更多的是,直接與商舖洽談。實在不想在拆之前才談。」畢竟這是個華人社會,許多商舖對「拆招牌」這三個字比較敏感,甚至覺得不吉利;另外,有些商舖怕別人用他們的招牌去做商業行為。這些文化元素,有時的確會令他們束手無策。

+6

「一般唯有在商舖接清拆令後才能行動,最理想是試過有店舖和工人直接聯絡我們,當中的確也有支持我們工作的店舖。有試過 在報紙讀到消息後,會到店舖排隊,光顧到最後一刻,希望有更多時間與店主溝通,看看可否洽談為他們的招牌保存下來,甚至為他們另造一個新招牌。」有時,店主都會為自己的招牌而自豪,尤其傳統中式店鋪招牌,它們保留現代霓虹以外的中華傳統木元素,它們的設計與製作方式,已交代了不同年代的背景。

+4

外地人看香港「建築物」和「招牌」密不可分

2019年6月,他們在倫敦建築節展覽「meta-physical」參與招牌文化遣產建築展,這是由香港建築師學會和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支持的活動。「在香港,近年許多人都想了解香港文化;在香港展覽,觀眾會仔細地看資料,其餘的都會來拍照『打卡』。不過,在倫敦參展,反應更大。」要不是他們來到倫敦,都不會親身體會到文化差異:外國較少視招牌為建築物重要部份可是香港招牌卻早已成為建築物的重要元素。他們補充:「外地的招牌比較細小。」他們形容,在觀感上,香港招牌在城市景觀上比外地的顯得更重要,也是外國人看香港街景的第一印象。

+8

可是當他們看見香港招牌,也同意它們早已成為香港街景和建築物的重要元素。幾乎可以說,對香港建築物的印象,必然是包括臂架伸出來的霓虹招牌:「這跟我們二人理解的建築概念非常相似,但事實上在香港市民大眾,甚至業界,也會覺得招牌並非建築物的重要部份。

從建築師到文化守護者

「街招」成立時間不算很長,在教育、文化保育、研究三個方向之間,卻見有初步成果:以往獲招牌擁有人同意下保存招牌並有意重開、重用的有蛇王二(銅鑼灣)、樂香園㗎啡室(中環)和新潤記(炮台山);允許展覽和研究用的有雞記蔴雀娛樂(油麻地)、永成攝影公司(旺角)、九龍軸承公司(旺角)、新釗記(北角英皇道店)、星河餐廳(深水埗)等。

+5

「街招」之前的展覽場地是藝術空間;今次在商場舉行,一方面感謝商場,將香港字主題放在大眾化空間,這是容易為人忽略的主題。他們希望可介紹香港街道文化與街頭文化:「除了保育行動,我們在去年開始,想在新的設計和製作上,都全用香港物料與人手來製作。保育不是只看以前,而保育不一定是以前。在招牌越來越少的情況,怎樣去傳承?如果可以鼓勵店鋪用靚招牌,傳遞美學觀念,是最理想的。十分樂意看到不同團體去做專業的事。如果只用一個方法去講招牌故事與文化,是不足夠的。」

他們說,日後會維持機動式的保育做法,在不同展館內,向不同的人傳達相同的理念。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街招」簡介|「街招」@streetsignhk 取名自「招」牌「街」景,指香港密集式招牌形成獨特的繁華街道氛圍。「街招」由兩位建築師Ken Fung及Kevin Mak於2017年10月成立,透過深入探索香港招牌故事、建築條例,致力推廣「招」牌「街」景為都市文化遺產。拒絕僅以見證和記錄方式面對因建築條例的修改,加上上網購物習慣興起而迅速消失的招牌,平台以其建築專業背景去為招牌擁有人提供義務建築諮詢,提倡保育政策,並探討招牌的美學和文化價值。二人相信這獨一無二的香港密集式招牌街景特色該享有一個與安全問題平衡、可持續衍生的環境。

招牌|「街招」會向招牌擁有人提供協助,當他們收到政府當局發出的招牌清拆令時,按情況探索可行方案盡可能保留他們的招牌在街上。假如未能找到在街道上保留招牌的方案,又或是因搬遷、結業而未能繼續使用招牌,「街招」會在招牌擁有人同意下以非牟利形式保存招牌,作教育、文化保育、研究用途,在事前取得招牌擁有人的同意下亦會於文化展覽中展出招牌。如有意重開店舖,「街招」亦能義助暫存招牌,將來交還店舖重用,或協助把字體數碼化等,儘可能傳承招牌背後美學與文化。

「拾字看城」香港字藝展覽|隨著科技進步及時代變遷,活字印刷及香港傳統工藝字近乎絕跡。將軍澳廣場由即日起至6月9日舉行「拾字看城」香港字藝展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了解香港字藝文化及歷史,從文字工藝探索香港。展出六大香港字藝,將與大家一起了解有關膠牌招牌字、馬路字等香港特色字藝。場內更有3米闊的合體字打卡牆,牆身上蘊藏三十個現代及有趣的新式合體字,以及「霓虹光管字」文青打卡位。你又準備好一起探索香港的特色字藝文化嗎?

日期|2021年5月13日至6月9日
時間|11am – 8pm
地點|將軍澳廣場一樓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