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從「葉劉瞓棺材」獲靈感 鄭哈雷以畫講故事

撰文:翟啟豪
出版:更新:

從第一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便開始參展的本地年輕藝術家鄭哈雷,去年以混合媒介作品《嚥人島》參展,以玩味的方式帶出人與土地關係的嚴肅思考;而他今年的七幅參展作品則回歸純平面創作,並從時事中取材,畫面中有源自現實的政治人物、軍事設備,乍看比較嚴肅,但當中的手法依然玩味十足。
這七幅新作,包括《棺材裏的女人》、《恐懼泡沫1號》、《恐懼泡沫2號》、《Cagdas Sanat Merkezi現代藝術中心》和《運動》等,均是他以過去一年所收集的新聞報導和網上圖片為主題。

鄭哈雷的Art Basel HK 2017參展畫作《棺材裏的女人》。(方由美術)

現實中的超現實 揭示制度泡沫

鄭哈雷過去一年所收集的一系列圖象有兩個共通點,其一是都予人一種「超現實」和「戲劇性」的感覺,甚至難以分辦真偽。例如作品《棺材裏的女人》就是根據上年一張「葉劉淑儀瞓棺材房」的新聞照片而創作,照片中的葉劉閉起雙眼,安詳地躺在一個劏房單位內,霎眼看就像放進棺木中的遺體,鄭哈雷第一眼看見時還誤以為是改圖。

第二個共通點就是圖象的敘事皆能揭示制度上的「不可靠」(insecurities)。鄭哈雷解釋,規範和制度為了社會運行暢順而存在,但同時它們又充滿「不穩定因子」和「危險因子」,由於我們會主動遵循規則,而且投入很多想像,它們才沒有被察覺。但當一些突發情怳出現,令我們無法再墨守成規,這些規範就很容易崩潰。例如《恐懼泡沫1號》和《恐懼泡沫2號》就取材於一篇有關「俄羅斯生產吹氣軍事設施」的報導,雖然圖像中的「軍事設施」很明顯是假的,但如果以無人機在遠距離拍攝,照片的效果卻幾可亂真。他認為這反映了軍事競賽的荒謬,過程中積聚了很多如「泡沫」的規範和制度,使國家之間只是為了「show hand」而鬥多武器,但這些制度與我們並不貼身,而且很容易崩潰。

鄭哈雷作品《恐懼泡沫1號》。(方由美術)
左為鄭哈雷新作《恐懼泡沫2號》(方由美術),右是網上圖片。

花時兩月創作 以寓言方式扭曲圖像

國畫講究「道統」,亦有一套嚴謹的法則。鄭哈雷從小接受傳統國畫訓練,受其思考模式影響很大,後來在大學修讀美術才開始接觸其他西方媒介。過去不少作品都比較接近國畫形式,而上年的《嚥人島》雖然表達的是比較嚴肅的主題,卻以比較玩味的混合媒介和裝置方式呈現,當時他更為了創造出一個「水耕系統」和加入李安導演的《少年Pi》故事中的「嚥人島」元素,在畫上種菜,將牙齒放在培植籃中,又用上燒烤炭等等。

鄭哈雷的全新畫作《運動》。(方由美術)

這次直接從時事中取材,是鄭哈雷過往較少嘗試的。但在處理作品時,他有意沖淡時事題材帶來的嚴肅感,他利用了類似「寓言」的方式呈現,將本身作為藍本的圖像作一定程度的修改和扭曲,達到如口述故事般的效果。同時他又選擇了用可塑性高的壓克力(acrylic)顏料在麻布上繪畫,使畫作顯得較為輕薄,淡化原本新聞圖像中的戲劇感,亦刻意創作一些比較「厚身」甚至有裂痕的作品。以往鄭哈雷會花上很長的時間創作,而今次為了追求特定的質感而用了較快的畫法,創作過程只花了大約兩個月。他的妙筆生花,使《恐懼泡沫》中的軍事飛機比原圖更具超現實的感覺。

展出詳情:

藝廊:方由美術 (Galerie Ora-Ora)

展區:藝廊薈萃 3C31

鄭哈雷與他去年的作品《嚥人島》。(龔慧攝)

藝術家簡介

鄭哈雷(Halley),1986年生於香港,2008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12年於香港浸會大學取得視覺藝術碩士學位。他的創作包括繪畫、混合媒介、裝置與錄像,作品曾於倫敦、巴塞爾、邁阿密、香港、台北及廣州等地展出,並得到中國銀行香港、夏利豪基金會等機構及私人收藏,獲獎包括Clifton's藝術奬2014、雅加達藝術獎2010、亞洲當代藝術展2012傑出藝術家獎、夏利豪基金會藝術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