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美好時光.影評】文宣電影背後的性別戰場

撰文:查映嵐
出版:更新:

《編寫美好時光》的中譯名很有意思。電影的男女主角是編劇,不過編的卻是二戰時的文宣片,劇情也是戰爭時期的事。我輩少機會看抗日主旋律片,看的戰爭片多是西片,小時候看《舒特拉的名單》、《一個快樂的傳說》、《鋼琴戰曲》,到比較近期的《十個拆彈的少年》、《天堂》,還有經典的宮崎駿動畫《再見螢火蟲》,就算不是悲慘無道也相當灰暗,有些作品甚至稱得上童年陰影。不禁問,戰爭中何來美好時光?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編寫美好時光》劇照)

不過,《編寫美好時光》裏的戲中戲因為是英國二戰時期政府資訊部(Ministry of Information)要求製作的文宣片,開宗明義要能鼓舞民心,必須「夠真實、夠樂觀(authentic and optimistic)」,所以劇情並不悲慘:故事改編自電影中的真人真事(真實性加分),講述一對孿生姐妹聽到英法士兵在敦克爾克 (Dunkirk)被德軍包圍的消息,自發駕駛小船越洋前往救援,途中不乏營救可愛小狗、三角戀情等通俗元素,最後當然也好好地大團圓結局。《編寫美好時光》將文宣片的製作拍得非常有趣,編劇導演的「創作自由」固然受限,但有時就連老闆都未必有 say。劇本寫到一半,製作團隊突然被軍務部長約見(客串戰爭部長的男演員是大彩蛋!!)。當時美國尚未參戰,為了在大西洋對岸醞釀支持參戰的民氣,英國部長要求加入一個能讓美國人代入的主角。編劇們加插一個角色還不算難,最難搞的是戰時無法隨時弄個美國演員來拍戲,於是戰爭部找來一個美國出生、相貌堂堂、朝氣勃勃的年輕士兵來演,而此人當然是零演技,chok過林峯,他的加入成為片中一個有趣的轉折。總而言之,緊迫的時間、有限的資源、政治干預、還有大戰中無法預示的變化:文宣片就是必須在這一系列掣肘中生產的電影。

(《編寫美好時光》劇照)

今時今日,正常人聽到「文宣片」三個字當然不會跑去看,但戰爭時期一來冇得你揀,二來其實文宣片也有高低之分。開場一幕是另一齣戲中戲,講述軍器廠的女工下班之際突然收到緊急柯打,要在一晚之內造起一百萬粒子彈,便二話不說迎難而上,為戰爭傾盡全力。鏡頭下的觀眾個個發笑,紛紛說「一百萬粒子彈,黐線!」——劇情太誇張,有點似抗日神劇中徒手撕開鬼子、無啦啦從底褲掏出手榴彈的奇幻情節,文宣片變胡鬧笑片,根本無法點燃愛國情緒。

原以為自己只是擔任秘書的女主角於是有了用武之地。四十年代英國的職場由男性主導,但戰爭也是由男性主導,許多原本在各行各業的男性人才都被徵召往前線參軍,留在大後方的不是高級指揮官,就是老弱婦孺。觀眾群變成以女性為主,於是電影人也試圖迎合她們的品味,拍攝女性題材,但寫出來的劇本騎呢誇張,因此物色了女主角專門寫女性對白,行內戲稱為「slob」。戰爭意外地造就機會,讓女性發揮所長,但正如片中的強悍女角Phyl所說,「許多男人都害怕,戰爭結束後我們不肯乖乖回到原來的盒子裡」,職場上對於這批新力軍的戒心始終存在。

片中女主角的感情和事業都不乏老梗,無論是愛情上的抉擇,還是入行當編劇,在遭遇大變後重新振作、再度執筆。(《編寫美好時光》劇照)

在電影裡,作為戲中戲原型的一對孖女不畏暴躁的父親,偷偷決定駕駛他的船越洋救人,本是勇氣與自主性的表現。但到了男編劇手裡,兩個女孩(因為要吸引觀眾所以將原本的中女改由少女演出)卻自自然然變成花瓶,腦袋一片空白,甚麼都做不來,最大作用是當一塊讓男人爭奪的肥肉。編劇女主角多番努力,才終於為她們爭取到一點行動——區區一個維修船槳的鏡頭,得來不易。但是片中女主角的感情和事業都不乏老梗,無論是愛情上的抉擇,還是入行當編劇,在遭遇大變後重新振作、再度執筆,這些關鍵轉變一律因為男人而發生,影片描寫女性自強,或者不夠徹底。話雖如此,影片觸及的職場性別問題到今天依然回響處處。女主角最初上班時被告知:「這裡一般工資是若干,但我們當然不能讓你和男同事同酬」,雖然聽起來荒謬,現在也少有這麼直白的歧視,但實際上男女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在廿一世紀的歐美仍然存在,女性頭上往往有看不見的「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影片幽默地呈現這些如今看來令人咋舌的情境,是非常好的提醒,既回顧了性別平權運動在過去七十年成功帶來的改變,亦在提示前面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