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島.影評】同期戰爭片,勝過《鄧寇克大行動》太多太多!

撰文:李美
出版:更新:

其實,出於期望管理,或不應太過吹捧《軍艦島》;然而,坦白說,筆者實不希望大家錯過這齣電影,尤其該片質素遠遠優於同期的《鄧寇克大行動》!

韓國電影,好大程度已追上荷李活、甚至已超越荷李活了。上次在《惡女》影評裡已作此調,今次看罷《軍艦島》則可進一步蓋棺定論。的確,無論是特技動作和槍林彈雨的畫面,抑或是劇情、氣氛、人物等方面的刻劃,韓國片均可謂毫不遜色。

(《軍艦島》劇照)

比較而言,筆者對《鄧寇克大行動》的評價是「帶觀眾親歷戰爭的絕望和窒息感」;不過,單論絕望感和窒息感,《軍艦島》的描寫層次絕對更勝前者,除此以外,本片還為觀眾帶來不少其他深層次感受。可以說,如果有人詬病《鄧》戰爭感不足,《軍》則肯定不會令其失望;反之,如果有人讚賞《鄧》振動人心,那麼《軍》也更扣人心弦、使人情緒激盪。

最重要的是,電影中好些情節,都很適合香港人看,很容易喚起我們共鳴。不必諱言,作為一齣戰爭片,且是一齣二戰片,再加上是一齣韓國所拍的二戰片,有些元素當然可以預期;然而,這裡想要強調的,乃人們活在強權壓迫之下,到底要如何適應呢?所謂「生於亂世」,大家的「責任」又是甚麼?大家的「義務」又是甚麼?何者才是出路?何者才不是死路?

(《軍艦島》劇照)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留到以下劇透分析部分才說,乃《軍艦島》除了好在特技動作、槍林彈雨等官能方面,電影裡的好幾處形而上矛盾也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才是本片最精彩之處。

甚麼矛盾?

日本人與韓國人的矛盾,固然是昭然若揭的。管治者與被管治者的對立,在戰爭面前恐怕「沒有最大、只有更大」,所牽涉的乃最極端的生與死——甚麼人權、自由、還有貞節之類,難免都等而下之。此所以,到最後目睹日本軍官被殺斬首,筆者附近更有觀眾差點忍不住激動拍手(幸好她及時縮手,並即尷尬地將手垂下......),這就是電影的描寫功力。(說句題外話,該名日本軍官的臉孔,有點像香港某位張姓政治人物,至於像誰就不方便開名了......)

反之,《鄧》故意隱去德軍嘴臉,或許是種含蓄的特別處理;唯主角們的「敵人」,彷彿只有不知哪裡射來的子彈和怒海之類,其結果難免不及《軍》震撼,沒有那種艱苦勝利、大仇得報的痛快。

這帶出了另一矛盾:究竟韓國人應該是去是留。離開的話,就代表與日軍開戰,也代表必有死傷;留下的話,雖至少可以保命,唯也勢必繼續為奴為娼。有人或認為,所謂生不如死,何不乾脆以死相搏?可是,電影亦說明一個現實,寧願委曲求存的絕對大有人在。某程度,劇情最後推到一個極端,即韓國人不反抗就恐遭活埋,是故大家不難作出「理性」抉擇;但事實上,韓國人在島上長期屈膝日本人下,不正是選擇了委曲求存嗎?若非劇情所迫,去與留的角力實在旗鼓相當。

這位樂團團長似乎是個正面的、面面俱圓的角色設定。(《軍艦島》劇照)

《鄧》的選擇就很明確,除了離開之外基本不作他選,目標清晰不過。前文提到《鄧》強調絕望感和窒息感,但相較《軍》的絕望感和窒息感,當時韓國人的情況難道不比英國人糟糕惡劣?特別是,《軍》的去與留的矛盾描繪,要比《鄧》深刻得多:不能離去的話,《鄧》僅僅帶出一個事實,就是頂多捱上子彈一了百了,全片實無甚麼關於德軍戰俘的描述;而在《軍》,則細緻地描繪了逃不掉的後果,乃須永遠待在人間地獄或遭活埋......至於成功逃脫的話,《鄧》雖強調可以返家,但就同樣略去了角色們的家眷描寫;而在《軍》,韓國人又將迎來甚麼?畫面最後看到的彼岸,卻是剛剛捱了核彈的日本,這無疑不是韓國人的家,且恐是另一人間煉獄......不管是Pull或Push的因素,《軍》前段講留的艱辛、後段講去的艱難,兩者同樣充滿張力,由劇情到氣氛都比《鄧》有睇頭。

當中,所謂「委曲求存」尚有程度之分,這就牽涉到一個更加深層次的矛盾:亦即是,在強權壓迫之下,到底要「謙卑地」為奴為娼?抑或好像樂團團長般「打哈哈」,游走於韓國人和日本人之間?還是要不惜淪為「韓奸」,出賣自己國家的同伴?箇中所涉矛盾,顯然沒有《鄧》那幕「英國人要不要將法國人趕出船」淺薄片面,並且不得不在下面花點筆墨深入剖析。

先談「打哈哈」的兩邊討好者——李姜宇(黃晸玟飾)。以電影的定位看,這位樂團團長似乎是個正面的、面面俱圓的角色設定。他斥責女兒李素熙(金秀安飾)應學「打哈哈」,就可謂曲線地向觀眾說教。即使這位好爸爸最後悲劇收場,不過卻在島上成功掙來比一般奴隸高級的待遇,也算有效保護到自己所愛的人。這種形式的「委曲求存」,是否電影想要提倡的呢?當然,負面看之,「打哈哈」實無異做「哈巴狗」,這恐怕是一般人所不齒。

文武雙全的他,不單識破了企圖活埋韓國人的陰謀,最後更成為帶領韓國人出走的英雄領袖。(《軍艦島》劇照)

最理想的人物,固然是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的軍人朴武英(宋仲基飾)吧。文武雙全的他,不單識破了企圖活埋韓國人的陰謀,最後更成為帶領韓國人出走的英雄領袖。然而,毫無疑問,這肯定是個過於理想化的設定——試問誰又能夠似他金槍不倒,殺敵無數之餘全身而退?事實上,假若你不是朴武英(或宋仲基),就難免要在強權壓迫下「委曲求存」。

毋庸置疑,社會上佔據絕大多數的,相信都是「謙卑地」生活的人。他們縱對強權壓迫心感不滿,唯也安於繼續奉命求存。這可以說是理性的,也可以說是保守的。電影其中一幕,談到韓國人潛逃上船東窗事發,他們便馬上爭先恐後導致秩序大亂,這無疑是個很現實並很令人婉惜的情況;然而,電影也有歌頌團結,包括眾人同心協力重新抬起鐵橋之類,反映本片力求平衡不致傾側一邊,較諸其他Propaganda(政治宣傳)戰爭片絕對值得一讚。

其實尚有一人值得討論,就是以暴易暴地強行坐上韓國人大佬地位者——崔七星(蘇志燮飾)。(《軍艦島》劇照)

至於那個「韓奸」——尹學哲(李璟榮飾),其表面上以韓國人大局為重,唯暗地裡卻僅僅牟取私利,固然是奸到透頂的角色設計。不然的話,宋仲基將他手刃並取代其領袖地位,就難講順理成章了。可是,即如中國,歷史也漸為汪精衛之類的「漢奸」「洗白」,重新評價他口中所指「和平運動」:即在二戰日佔區,由他這位中國人來管中國人或較由日本人管中國人更有保障。某程度,尹學哲實也多少真箇保障到韓國人的奴隸權益——倘若活埋陰謀他被蒙在鼓裡、且又沒有侵吞他人工資保險,他的這種「委曲求存」又是否全盤地壞?

其實尚有一人值得討論,就是以暴易暴地強行坐上韓國人大佬地位者——崔七星(蘇志燮飾)。起初他無疑是私利為重,純粹為求自保而爭做大佬;但到後來,他卻不惜為了公利及愛人吳末年(李貞賢飾)而犧牲性命......他的捨身取義、為同伴們爭取時間上船逃生,恐怕遠比《鄧》英國軍官那句「我要留下救走法國人」更有英雄氣慨、更能夠賺人熱淚吧?

好了,電影重點基本談完了,最後不如將目光放回香港——如前所述,《軍艦島》好些狀況均可套諸香港社會,相信大家不難對號入座;其中,現實裡甚麼人又扮演着甚麼角色?而大家又正扮演甚麼角色?刺激大腦思考一下,亦是本片值得大家入場觀賞的主因之一。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