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姐2017.來稿】這年盛事,革新卻失敗得令人「慘不忍睹」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方文甫

《香港小姐競選2017》已經過去一個多星期,按我城港人的慣性,早已將此等瑣事拋諸腦後。事隔一週,正好在諸位印象模糊時,淺談今屆港姐,以一場香港傳統選美賽事切入,這年盛事,如何革新卻失敗得令人「慘不忍睹」。

這傳統賽事,自然有「美貌與智慧並重」一傳統宗旨,不論整個節目如何包裝重組,才藝表演和問題環節皆是重頭戲,考驗參賽者的才華、對答技巧。今年的《香港小姐》為配合其公司的手機直播媒體政策,宣揚公司的「在地」精神,一拼將兩項傳統環節變成網上表演形式,可是這種新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宣傳其手機程式),也無力將節目年輕化。

問題到底出自何處,我們逐點分析,先說說才藝表演。

心水清的觀眾會發現,今年不是取消了才藝表演,而是將其轉化成兩節的KOL項目。不知是因為今年參賽者沒有才藝,還是監製很想將手機/網上項目放在電視盒中,不管何者因由,由結果看來,這項試驗相當失敗。

節目中只見一組兩個參賽者在房中Battle,有的是相同項目(唱歌,擺Pose),有的則不相同(Flamenco v.s Opera)。參賽者必須得到網民、評判、現場觀眾合共投的一定心心數目,才能離開房間,到台前表演。不論KOL形式,還是賽制,整個回合跟2016年暑假湖南衛視推出的《夏日甜心》相似,這個一連十二集的錄影綜藝節目,開宗明義為了挑選合適、優秀的「綜藝主播」。

整個回合跟2016年暑假湖南衛視推出的《夏日甜心》相似。(《夏日甜心》截圖)

那香港小姐的宗旨是甚麼?在過去歲月,還真敢說選出一個代表香港的優秀女性,兼是婦儒的學習典範。但現在,只可以說選出來的只是「TVB藝人」,然而普遍港人亦覺得「香港小姐」的金招牌,代表某種高貴、優雅等傳統審美價值。所以,當正經八百的表演,變成下三流的KOL項目,自然引來反彈。

這個環節失敗之處,不單是挑戰觀眾認知,更是製作粗疏。先不評論節目中的造假情況,單是形式已是死症。在其參考節目《夏日甜心》中,每個參賽甜心,也有至少五分鐘直播時間,可以跟觀眾、網民對話交流。但在《香港小姐》中就只有一分鐘,而且參賽者亦沒有跟網民們交流(即使看不到其留言),其表演也受到空間限制。既不能展示出香港小姐的才能,也不能徹底讓他們成為合格的KOL,這個項目自然失敗收場。

剛論完才藝表演,且來看看泳衣問答環節。

口才之重要,除了帶出佳麗的說話技巧外,也讓樣貌不算突出的,憑口才表現得到評判及觀眾芳心。15年港姐冠軍麥明詩是一佳例,外貌而言可不是全晚之首,卻憑住亮眼的學歷,以及出色的口才,使一眾家庭觀眾,即使慨嘆「選美不是選美」,但仍屈服在其論說技巧上。

泳衣問答環節(資料圖片)
+2

今年的問答環節演糅合了網上元素,仍然由MC發言,然後追問,但失敗之處是問題未能讓參賽者表現出自己的學識和眼界。為了年輕化,部分題目諸如「網名」、「跌落水救何人」是些常見網上問答/友儕間的玩樂題目,但這類題目較難讓佳麗發揮,亦難以讓他們答得有理據。

跟才藝環節相比,問答一環出事度比較低,縱使合計兩節的泳衣問答了無新意,但不致重傷。

掛羊頭賣狗肉的選美,除了以上兩項,少不得要提及的是表演時,鏡頭並不是集中在參賽者身上。完結才藝表演,開始問答環節前,大會安排了參賽者,跟小明星、大猩猩和一眾 dancers跳舞。在這段表演中,觀眾也許會懷疑自己走錯片場,看的不是《香港小姐》,而是其他兒童節目,怎麼可能參賽者的出場鏡頭比其他嘉賓少,甚至變成一個小朋友的表演項目。

《香港小姐》最後就在一眾巿民的責備聲下落幕。它除了帶給大家一個備受爭議的冠軍外,還有到底選美盛事該如何走下去。若只保留傳統,大概被指責不合時宜,但若加入新元素,卻又是考量到底觀眾能接受多少,製作班㡳又能完成多少。最後需要思考的還是「香港小姐」,這個身份背後的所指和意涵。

大會安排了參賽者,跟小明星、大猩猩和一眾 dancers跳舞。(資料圖片)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