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立事件】終於露出來了 迫文化界至死角的干預

撰文:何慶基
出版:更新:
文化藝術的刪禁,在香港由起初隱晦存在,到現在大搖大擺直接干預。文化界最害怕的終於浮現,在被逼至死角前,文化界必須口誅筆伐,寸步不讓捍衛創作、表達的自由。
何慶基
(糊塗戲班Facebook圖片)

正如梁振英所說,香港確有不少計劃發展都受到「泛政治化」的阻撓,創意工業就是其中的受害者,而這傷害在「國立」事件中清晰反映出來。文化發展需要自由空間,當泛政治化的政府介入,扼殺表達自由,搞創意工業只是個妄想。

資源傾斜 自我刪禁 藝術生態不健康發展

其實藝術刪禁,回歸後已靜靜出現,但都是難以追查,例如政府提供資源支持較保守、與政府關係密切的團體,對待小型另類的(通常也是較「頑皮」的),則局限其資源,只批出「象徵式」資助,甚至乾脆拒絕資助;商界保守,更不會支持挑戰建制的節目,藝術的生態圈於是不健康不平衡地向單邊發展。

有些更難引證的刪禁,就只不過是不積極行動,例如佔中期間各佔領區的藝術,其獨特的表述形式,為社運藝術形式帶來新模範,充份反映香港文化特色,備受國際學界和文化界關注,理應為以香港視覺文化作展藏主軸的M+所速速搜集,但至今對香港這空前的創意爆炸仍是視而不見。

不過,這類自我刪禁可以塑造很多似是而非的理由來解釋,例如認為雨傘運動的藝術創作水平不足。去年香港大學藝術館刪禁李天倫那展示兩岸四地領導人選舉得票率的雕塑,其被刪禁的理由,是因為作者新加了創作元素,對其他參展者不公平!

網上找到近年多份康文署場刊去「國立」化,例如在2014年,香港小交響樂團指揮簡文彬的大學學歷簡介,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變成「台灣藝術大學」。(網上圖片)

從隱晦到明目張膽的干預 心血如東流水

今次「國立」事件所以引起強烈反應,是其明目張膽的干預,事件曝光後,文化界以至公眾自然嘩然。劉江華以爛廢話解釋,更顯得事發突然不懂處理的錯亂。事件隨之而來的,像是打開滿是蛆蟲的罐,原來很多團體都自行乖乖地去「國立」二字。

香港與台灣在文化、藝術和教育工作上關係密切,單是筆者便曾在港策劃十餘個台灣藝術展,現時教書也差不多每年都跟台灣各地大學交流互訪,包括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陳水扁上台後,兩岸官方文化交流銳減,雖然民間交往繼續,亦礙於資源不足而有所局限。馬英九上場後,兩地文化交流漸趨活躍,過去幾年康文署每年花逾千萬在台北搞《香港週》,帶動認知香港文化藝術。經過是次如斯粗暴無禮惡行,難怪台灣人會氣在心頭,多年的心血和投資,就因為這個對人家毫不尊重的行為,被統統弄壞。

文化藝術的刪禁,在香港由起初隱晦存在,到現在大搖大擺直接干預。文化界最害怕的終於浮現,在被逼至死角前,文化界必須口誅筆伐,寸步不讓捍衛創作、表達的自由。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