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樂壇的跨世代歌手,李克勤以外還有麼?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掃地虎

2017年各大樂壇頒獎禮的賽果已經揭幕,不出所料,出道30年的李克勤成為大贏家。一眾年輕歌手與一位老牌歌手同台,其對比頗耐人尋味。除了李克勤,當今香港樂壇幾乎缺少跨世代歌手。

所謂「跨世代歌手」,是指為不同年齡層的樂迷所普遍接受和熟悉的歌手,其代表歌曲也是不同年齡層的樂迷所耳熟能詳。筆者是80後青年,筆者的中學時代當紅的歌手有陳奕迅、謝霆鋒、許志安、李克勤等,前兩者是當時年輕樂迷較喜愛的,而後兩者是成熟樂迷較喜愛的,雖則如此,年輕樂迷也會熟知許志安和李克勤的歌曲,正如成熟樂迷也會熟知陳奕迅和謝霆鋒的歌曲一樣。而當時當紅歌手開演唱會,8至10場爆滿是沒有問題的,足見以往的歌手普遍能吸引不同年齡層的樂迷。

但近幾年,新出道的歌手若開演唱會,通常只能開兩至三場,但他們的歌曲在Youtube的點撃次數卻能有數百萬甚至過千萬;反觀老牌的歌手,如李克勤去年的慶祝成立30週年演唱會能9場爆滿,但他的歌曲在Youtube的點撃次數卻不及年輕歌手的歌曲。這個現象反映了新興歌手似乎只能吸引年輕的群體,難以吸引不同年齡層的人,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

除了李克勤,當今香港樂壇幾乎缺少跨世代歌手。(資料圖片)

首先,一個歌手的聲音辨識度夠不夠高是很重要,畢竟不是很多人會刻意花時間聽歌,若其聲音及演繹風格夠獨特,就能讓聽眾容易留下印象。在這一方面,老牌歌手的確較新世代歌手突出,即使他們的唱功未必各人都會讚好。而近幾年內地的歌唱比賽節目中,較少新興歌手能代表香港參賽(GEM除外),因為聲音若不夠獨特,是很難在歌唱比賽突圍而出,也較難引起成熟聽眾的注意。

另外,歌曲的旋律、節奏及歌詞是否易於上口也是很關鍵。基本上,這是許多經典金曲或代表作必備的條件,如陳奕迅的「單車」、鄭秀文的「終身美麗」、容祖兒的「我的驕傲」等。反觀,近幾年的金曲,卻較少具備這種條件,對作曲旋律的規律、作詞押韻的要求沒那麼嚴謹和講究。

但話又說回來,近幾年新興了不少出色的創作歌手及組合,如Supper Moment、C all star、林奕匡等,而他們的曲風也不是純愛情為主,有許多歌曲是表達人生的矛盾、理想的追尋等,打破了過去多年流行曲以熱戀失戀苦戀為主流的路線,為香港樂壇增添了清新的正能量。

另一方面,近年也有新進歌手重新演繹舊歌,如李幸倪翻唱張學友的「天變地變情不變」、譚嘉儀翻唱盧冠廷的「陪著你走」、Robynn & Kendy翻唱鄭伊健的「Together」等,她們的新版本雖然未必能廣泛讚好,但不失為把舊酒注入新瓶的嘗試;至於舊歌手翻唱新歌的成功例子,首推李克勤在「我是歌手」翻唱C all star的「天梯」,其高水準的演繹使「天梯」一曲更廣為人知。

近幾年內地的歌唱比賽節目中,較少新興歌手能代表香港參賽(GEM除外),因為聲音若不夠獨特,是很難在歌唱比賽突圍而出,也較難引起成熟聽眾的注意。(資料圖片)

近年,也有不少新舊歌手合作的例子,例如許志安與Chochukmo, Dear Jane, RubberBand和Supper Moment四支樂團合作推出18安士EP及音樂會;李克勤與6號@Rubber Band合唱「黑膠」,也在網上與王灝兒常有合作,這些嘗試除了增加新舊歌手在不同年齡層的曝光率之外,也有助打破音樂的年齡界限。

不過,要打造跨世代的音樂,最重要的還是要歌手、作曲人及作詞人在基本功上下工夫。作為歌手,扎實的唱功是「基本盤」,在這「基本盤」上再發揮個人獨特的風格;作為作曲人,不同年代的音樂風格是有異,但經得起時間考驗,易於流傳的旋律才具有長久價值;作為填詞人,除了押韻易上口,所填的內容也能在不同人的人生中產生共鳴,像林奕匡的「高山低谷」反映現實社會的壓迫,李克勤的「失魂記」以腦退化為主題。

最後,筆者有感近幾年香港社會的撕裂,甚至碎片化,在政治立場上要不同群體求同存異似乎相當困難,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跨世代的音樂或許能把不同年齡職、不同群體拉近的媒介,有助發放政能量。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