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展覽】《聽.香講》從聲音詮釋香港

撰文:梁展峰
出版:更新:
藝術不是啟露事實的新聞報道,它同時關乎創作意圖和觀賞經驗。看藝術品如同看電影,導演解說是一面,演員演繹是一面,觀眾解讀又是另一面,多方意義結合,才能讓藝術品完滿地獨立自足,而不是藝術家的傳聲筒。
梁展峰
香港藝術館剛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名為《聽.香講》的展覽,清楚明白地說明,這是一個關於聲音的藝術展。(政府新聞網)

香港藝術館剛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名為《聽.香講》的展覽,清楚明白地說明,這是一個關於聲音的藝術展。

展覽小冊子裏,概括展品為「以關於香港的聲音回憶為起點」。3 位藝術家對展覽題目交足功課,把香港電影對白、香港市花洋紫荊的基因族譜,和港深邊界的環境,轉化為聲音藝術。

雖然我在展場耐心聆聽展品,讀到聲音的物理特性,但活在這個躁動的時代,我同時讀到他們以聲音作為文化轉喻,演繹香港當下,多於回憶。

我在展場耐心聆聽展品,活在這個躁動的時代,讀到他們以聲音作為文化轉喻,演繹香港當下,多於回憶。(作者提供圖片)

電影對白與觀眾互動 用圖像表現聲音

Cédric Maridet 的《真心話》是一個充滿聲音的空間。他用香港電影經典對白建構數據庫,以之製造一系列猶如電影裏宇宙迴盪的環境聲效。這些聲效從不同位置的揚聲器播放,把只用一個揚聲器所播放的微弱人聲——電影對白和觀眾即場錄下的說話——都幾乎蓋過。白色空間安裝了多塊雪白的隔音棉板,用銀色金屬包裹背面,像浮雕磚牆般懸掛,穿插在各揚聲器前,區格出不同空間,讓觀眾在步履之間,聽到不同聲效在方寸間給消音或反射。

眾聲喧鬧,互相抵銷,餘下空盪的環境聲,寓意深遠。

Cédric Maridet 的《真心話》用香港電影經典對白建構數據庫,以之製造一系列猶如電影裏宇宙迴盪的環境聲效。(政府新聞網)
白色空間安裝了多塊雪白的隔音棉板,穿插在各揚聲器前,區格出不同空間,讓觀眾在步履之間,聽到不同聲效在方寸間給消音或反射。(作者提供圖片)

楊嘉輝的《暴力邊界》系列(2012-2014),是對 2012 年起逐漸開放的港深邊界環境作聲音紀錄,也是他近年關注聲音文化意涵的代表作品之一。

藝術家過去展出這系列的個別作品,都會微調展示形式或內容。這次,他把與記錄過程相關的地圖、相片和文獻放在展廳中心,並展出從聲音紀錄轉化成的圖像記譜(graphical notation)。

我在展場聽不到那些聲音紀錄,反而看着如抽象畫的圖像樂譜,想起他的作曲家背景,但更多心思在想像那邊界的聲音故事如何被選輯記錄,那些紀錄又如何被樂譜演釋。

「聲音如何被重現、被詮釋」這一個問題,我們香港的故事亦如是。

也許以上是一種過度詮釋,但讀者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驗,總會影響他對藝術的解讀角度。

楊嘉輝把與記錄過程相關的地圖、相片和文獻放在展廳中心,並展出從聲音紀錄轉化成的圖像記譜。(作者提供圖片)
我看着如抽象畫的圖像樂譜,想起他的作曲家背景,但更多心思在想像那邊界的聲音故事如何被選輯紀錄,那些紀錄又如何被樂譜演釋。(政府新聞網)

作者與觀眾的觀點差距 令藝術變得有趣

3 組展品的上文下理,其實涉及大量資料,如花卉隱性和顯性基因的關係、電影對白原意、中港邊界變遷史,和希臘語「rhema」(ῥῆμα)的宗教寓意等,也許我們要掌握這些原材料,才能發現作者的原意。

然而,藝術不是啟露事實的新聞報道,它同時關乎創作意圖和觀賞經驗。看藝術品如同看電影,導演解說是一面,演員演繹是一面,觀眾解讀又是另一面,多方意義結合,才能讓藝術品完滿地獨立自足,而不是藝術家的傳聲筒。

有時觀點的差距所引發討論、想象和批評,才讓藝術有趣。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