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馬照跑 舞照跳 日治時期香港人的休閒生活

撰文: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出版:更新:
日據時期,港人投入休閒活動,是為找尋艱難生活中的綠洲。直到現在,休閒活動的政治色彩仍未真正褪色……當下香港前途問題似乎再次浮現之際,這段艱辛歷史,卻吊詭地能為未來提供一點提示。
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1941 至 1945 年間,日本佔領香港長達 3 年零 8 個月。(Wikimedia Commons)

1941 至 1945 年間,日本佔領香港長達 3 年零 8 個月。香港重光後,港英政府迅速「去日化」,沒有太多日治痕跡遺留下來,只餘下每年 8 月底的香港重光紀念日,以及老一輩的淪陷歲月記憶。

1997 年香港主權移交之後,香港政府致力「去殖化」,去除英治時代在香港的「痕跡」。近例是重光紀念日被取消,多少影響往後香港日據時代的記憶。說到底,歷史記憶從來是政治場域的一大角力場。

歷史充滿政治剪裁 看濁世中港人如何消磨時光

香港書店之中,一直不乏有關香港日據時代的書籍。但問題是,當中不少史觀,都對日據時期的記憶作具某種傾向性的政治剪裁。不少人說,二戰期間英殖政府沒有盡力保護殖民地市民,而這種說法背後,就不無政治文宣色彩。

鄺智文的近著《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有這麼一段:

「為加強『去英國化』的效果,日軍反覆宣傳英國如何在戰爭中放棄香港,並以印、加、華兵做砲灰。英軍服務團特別提到雖然日軍宣傳大多無效,此一抹黑卻深入民心。」

今次介紹的周家建著作《濁世消磨——日治時期香港人的休閒生活》,則嘗試從一個比較遠離政治的角度,研究日據時期香港人的休閒活動。按作者觀點,比起戰史研究,淪陷時期的消閒活動研究,是一種被忽略的「軟性研究」,本書可為歷史「補白填空」。

《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天地圖書),《濁世消磨——日治時期香港人的休閒生活》(中華書局)

書名「濁世消磨」當中的「濁世」,所指的是日據時期的亂世,而「消磨」則是指港人經歷這段亂世的方式——有些人志氣消磨,主動服從日本(多被指為「漢奸」),也有些人被逼屈服,唯有以休閒活動來消磨時光。

通過本書,既可了解更多日本殖民政府如何和為何控制香港的消閒活動,也可以從香港人參與消閒活動的情況,側面了解日據時期香港的生活面貌。

休閒活動中的植入式政治廣告

作者指,戰爭期間淪陷地區的消閒活動,都有特定模式。因戰時生活艱苦,佔領者都傾向通過各類型文娛活動「粉飾太平」,例如以電影和音樂籠絡人心。而且,這些活動亦方便各種政治宣傳,以便管治佔領區居民。也有民間團體或市民自發舉辦休閒活動,以加強市民之間的連繫,「同步過冬」。

作者將日據時期港人的休閒活動分為 3 類,分別是體育活動、社交活動和文化活動。

日人政府為「宣揚國威」,將棒球、體操、劍道、相撲等日本人喜愛的體育活動移植香港,這其實反映了運動如何能夠服務政治目標。受英人影響,港人熱愛賽馬,而日本本國亦有賽馬運動,故此日人接管香港後,為顯示社會「正常運作」,日方迅速建立「香港競馬會」,重啟馬會運作。

文化活動方面,日人控制電影、話劇、電台廣播、公共空間等,以作政治宣傳。

日人政府也有收編報社,控制中文報刊,操控大氣電波,從而控制言論。同時,為了宣揚和合理化日本的侵略行動,除一般日文電影外,日人還會安排上映宣傳軍國主義「國策電影」。當中的《香港攻略戰》(香港攻略:英國崩るゝの日),香港是拍攝場景之一,要旨是「抵抗英帝國殖民主義」、「把亞洲人從白人殖民政權下解放」。

《香港攻略戰》的要旨是「抵抗英帝國殖民主義」、「把亞洲人從白人殖民政權下解放」。(Wikimedia Commons,Youtube 截圖)

此外,日據時期,香港部分西餐廳仍然運作如常,為港人供應西式食品,甚至提供茶舞活動。這說明以「馬照跑,舞照跳」表現「順利過渡」的觀念,並非僅僅始於 1980 年代香港前途問題湧現之時。

日人亦致力將公共空間日本化。例如,改具日本色彩的地名和興建新建築——皇后大道曾被改名為「明治通」,香港植物公園易名為「大正公園」,日人甚至曾計劃興建香港神社,以象徵神道、建立日本權威,但計劃最終因日本戰敗而沒有實行。

日人亦致力將公共空間日本化,例如改具日本色彩的地名和興建新建築。(Wikimedia Commons)

過去仍未過去?香港仍是大東亞的樞紐

本書的用意,是從微觀角度研究香港日據時期的日常生活史。香港淪陷這段歷史對港人所以重要,因為這是英治時期的第一次中斷——日本殖民者取代了英國殖民者——是比較兩種殖民地管治方式很好的塑材。可是,這樣的比較視角,在香港研究之中多不受重視。

香港重光後,其實面對了第一次前途問題。戰後日本有可能會將香港的管治權「還給」中華民國,正如日本將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一樣。最後英國收回香港,令香港踏上我們如今熟識的歷史發展軌跡。

戰後日本有可能會將香港的管治權「還給」中華民國,最後英國收回香港,令香港踏上我們如今熟識的歷史發展軌跡。(Wikimedia Commons)

日據時期,港人投入休閒活動,是為找尋艱難生活中的綠洲。直到現在,休閒活動的政治色彩仍未真正褪色。

在當下香港政治氛圍之中,愈來愈多港人喜歡出外旅遊。今年二月統計數據反映,2015 年香港居民的離港人次達 8,910 萬,以香港人口七百多萬計,平均每人離港 12.4 次。當中到訪日本的港客人次達 152 萬,比前一年增加近七成,屬全球第 4 多。日本國家旅遊局香港事務所所長山田洋甚至預計,2016 年到日本旅遊的港人人次可達 180 萬。

新近休閒活動政治色彩例子,是在香港新一輪前途與地權問題爭議之中,〈沙田「馬照跑」 場地將續租 50 年〉成為報章標題。

另一「過去仍未過去」的例子,是二戰時,日本「大東亞共榮圈」構想中的香港樞紐戰略價值,對後世理解香港競爭力及其世界位置,具相當啟示作用。

當下香港前途問題似乎再次浮現之際,這段艱辛歷史,卻吊詭地能為未來提供一點提示。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