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洋腸派對】今日香腸 明日香港?

撰文:柳凝之
出版:更新:

如果說十一月是屬於《你的名字》,我會說這個月是《你的名字》和《洋腸派對》二分天下的動畫月。

洋腸派對絕對不是一班食物逃出家居的歷險故事。(電影Facebook圖片)

大玩食物 顛覆傳統

從Facebook流傳的外國預告開始,《洋腸派對》已吸引一些心底裏「賤賤格格」的港人目光,尤其那個向《雷霆救兵》致敬的槍林彈雨(其實只是倒瀉麵粉)和生吃小孩(也其實只是生吃紅蘿蔔)的畫面已叫人熱切相信這電影不是池中物。近日電影就在香港靜悄悄地上畫,有點兒那個的電影海報很快又迅速佔據了浸淫在電影APP和戲院裏的港人目光。

「不要玩食物」的概念在全球的家庭教育裏根深蒂固,人的本性,當看見一套擺明車馬與傳統觀念相違背、大玩特玩食物的電影出現時,實現叛逆夢想之興奮程度是會爆燈的。取材的聰明,令電影不用大花力氣已能產生一定叫座力。

初看預告,以為這是一套食物版的《反斗奇兵》,不外乎是一班食物逃出家居的歷險故事,結果令人喜出望外。導演刻意的錯了重點,逃出家居的故事線曇花一現,主軸卻放在事後的《CSI》式調查上,調查過程又加入大量鹽花,叫人咋舌得「吹佢唔脹」,台版名字《腸腸搞轟趴》比香港譯名更傳神。

電影在淫賤背後是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電影Facebook圖片)

浮誇背後的政治含意

故事講述一條叫Frank的硬朗大肉腸和其他食物生活在名為Shopwell's的超級市場內,終日聽着超市的廣告歌,沉醉於世界永遠美好而人類是衣食父母的幻象中。隨着一些從顧客「大逃殺」中倖存者之回來,Frank逐漸發現超市的陰暗面,並從市場內的不死人獲取更多真相。

看畢,首先你會確切的懷疑導演閒時是如何看待眼前的食物,天馬行空得叫人心寒。每個角色也把其代表食物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肢體動作,以至到其性格和意識形態也是極盡賤格,如中東薄餅代表恐怖分子,香口膠代表霍金。角色設定包攬性暗示、種族歧視、同性戀和暴力,一次過滿足所有觀眾的暗黑訴求,看後筆者甚至是對熱狗麵包產生一定的反感。

不難發現,電影在淫賤背後是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導演先從食物給超市音樂洗腦開始說起,諷刺商業廣告的禍害,灌輸虛幻訊息去促進消費和掩飾一切醜惡事實,連食物們自己也給洗腦,潛移默化的威力不容忽視。而從中,觀眾很容易就把Shopwell's與北韓等極權國家劃上對等關係,在空間有限的國度內,中央灌輸既定訊息進行洗腦,國民只能有特定空間(貨架)生活,為國家賣命了,即使死掉也要感光榮,唯有靠脫北者來告訴大家這個世界的真相。當想到如此胡鬧的劇情在現實中正在上映,嬉笑背後有一種不是味兒的覺悟。香港,會是明日的Shopwell's嗎?

戲中的胡鬧其實在現實中也每天在上映。(電影Facebook圖片)

你要做一條任人魚肉的香腸嗎?

Frank代表着一般港人的期望,打破現有困局,追求真正的民主,這條香腸在生命和生活未被實際威脅下,本着求知的精神去尋根究底,途中遇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不死人;碰上拒絕了解事實真相的港豬(一般食物),當事實揭發了,結果沒有得到預期的革命,反觀是被盲目的排擠,一條香腸的故事,不就是當今港人所面對的血肉真相?

表面淫賤、內裏政治,導演揭發更多人性的醜陋,奸角的崛起、食物大軍的分黨分派、重要關頭時仍滿腦子性愛,愈看就愈給人一種「唔抵爭」的感覺。不少電影如《飢餓遊戲》、《星球大戰》也會選擇在民主確立後到此為止的草草收場,《洋腸派對》選擇展現民主後的「柏拉圖」,眼前一亮,叫人咋舌,是導演推崇泛性戀的個人私慾?還是道出一個「無人管」,民主被淹沒於個人私慾放大,而縱慾過度的絕望真相?Shopwell's下場如何?人類會否大舉報復將他們一網「煮」盡,導演不作評論。

民主說得多,民主來的時候,又是否如心目中所想,從貴為民主大國美國裏的導演視覺,或許可以得到一點啟示。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