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其實可以更「故宮」,西九也更「西九」

撰文:馮景行
出版:更新:

回歸10周年,中央送給特區政府兩隻「佔地」幾百平方米的熊貓;
到迎接20周年的這個大日子,我城獲贈的文物厚禮,竟足以填滿一座全新蓋建、樓面面積多達三萬平方米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再待5年,我們不用花錢買機票,不需冒霧霾之險,就能隨時隨地觀賞到北京故宮的經典藏品展覽。

林鄭月娥去年宣布在西九文化區建香港故宮博物館,但未經諮詢,引起巨大爭議。(資料圖片)

然而,今次故宮珍藏匆匆落戶西九——在那麼盛大的北京發布會上,展板上只見一個黃色寶(鞋)盒放在西九公園旁,連最初步的建築概念設計都欠奉;不禁令人生疑,當局有沒有充分時間去搞清楚,西九文化區真是最適合建宮的地方嗎?本地沒有其他更匹配的展覽場地嗎?

到目前為止,根據西九管理局網頁上的最新資料,西九文化區的願景,仍是「為香港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化地帶,促進本地藝術界互動、合作和發展」。以此為據,「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文化定位和角色,會不會跟文化區主催本地藝術發展的方向,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西九文化區原設計中有一個名為「自由空間」的戶外表演場地,設計之初考慮到聲音環境的因素,亦沒有預計會有一座從天而降的博物館在旁。(westkowloon.hk)

還記得早在西九上馬的初期,多個國際文化品牌,包括紐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巴黎龐比度中心(Pompidou Centre)等重量級藝術館,挾着西班牙古根漢分館的「畢爾包效應」(Bilbao Effect),就已蠢蠢欲動,望能在西九插旗開館。可幸,西九管理局最終還是放棄收買藝術界的LV品牌,決定籌建香港製造的M+;這也可算是文化區自啟動規劃以來,最具膽色和抱負的一着——透過長遠的文化營造,建立自家的文化品牌、文化地標;不會像阿布達比的薩迪雅特島文化區(Saadiyat Island Cultural District)那樣,只用鈔票將羅浮宮博物館(Louvre Museum)和古根漢美術館捆在一起,打造一處純粹「借來」的文化品牌旅遊區。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曾期望能在西九開館。(Getty Images)

提起古根漢美術館,他們最近又再登上國際文化界的頭條新聞。事緣館方從2011年開始,已落力籌備在芬蘭赫爾辛基南港海濱地段興建分館,更舉辦了史上最大型的國際建築設計比賽,從1,700多份參賽作品中選出優勝方案。可是,到本年12月初,市議會在文化建築界的支持下,推翻了整個發展計劃,並批評古根漢美術館分館只是一個文化旅遊的商業項目,難以發揮在地文化發展的協同作用。今時今日,有見地、有自信的城市,已經不再執迷於古根漢的「畢爾包效應」。

撇除文化品牌的經濟效益,北京故宮的珍藏,自然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但在其選址方面,當局不妨更「巧思」一點,活用文化設施的現有資源,譬如將座落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擴建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招牌甚至只需加插「故宮」兩個字,方便得很),並有城門河「護宮」;況且,場館本身那仿四合院的中式建築設計,風格上其實更切合展示故宮文物,多於香港文化。原香港文化博物館館藏,包括粵劇和李小龍的文物,康文署亦應順水推舟,悉數捐給西九;這麼一來,傳承我城各式文化的展品,便能在文化區內與其他藝術範疇直接互通經脈。

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其實更適合擴建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Wpcpey/Wikipedia)

綜觀西九現時規劃發展的進程,直到2022年,也不會出現像樣一點的音樂演出場館——由中型的室樂演奏廳(規格如紐約林肯中心的Alice Tully Hall)以至到像倫敦Roundhouse一類的live house,實屬可悲。那從改建原香港文化博物館而省下的大筆馬會捐款,正好應本地音樂界所急,撥來興建文化區第三期規劃當中的部分音樂演奏設施,盡快給音樂人和觀眾有瓦遮頭 。

當下,林鄭既然已成功爭取北京故宮「南下建宮」,好應再下一城,說服台北故宮,也長期借出部分展品,讓故宮們能在香港來個完美「復合」,即時升呢,人氣更超然。

到時候,故宮就更「故宮」,西九也更「西九」!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