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喜歡藍】拎奧斯卡,有時面世時機重要過電影質素!

撰文:方俊傑
出版:更新:

《月亮喜歡藍》(Moonlight)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算不算爆冷?
以《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的賽前聲勢來說,失落大獎,當然是爆冷。
以整晚也提倡包容弱勢社群的大前提來說,《月亮喜歡藍》卻是不二之選。

(《月亮喜歡藍》劇照)

特朗普是個有錢白人花花公子?社會地位、種族、性取向在他眼中好似從來也排了高下?你要反特朗普,有什麼比起給一個大獎《月亮喜歡藍》,訊息表達得更清楚?先不說參考王家衛或侯孝賢,當年《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也可橫掃,又有幾多個評審會看過《春光乍洩》或者《最好的時光》?電影質素從來不夠面世時機重要,否則,2005年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好過《月亮喜歡藍》多聲聲,早就該替以同性戀者作主角的電影開齋,幾時輪到12年後的今日?

《月亮喜歡藍》的弱勢,戲內戲外也表露出來。戲內,黑人主角生於全國最窮的地區,阿媽勁大毒癮,要倚賴陌生毒犯照顧才能生活。成長過程中,被欺凌,被自己不確定的性取向困擾。長大後,踏著毒犯的舊路,重遇學生時代曾有過一夜曖昧的同性好友,將積藏多時的情緒顯現一下。對於那一夜,他原來一直未能忘懷,也一直未能接納其他人。跟特朗普類型高調外露的人物,是徹頭徹尾的相反啊。

戲外,導演編劇均是黑人,出身跟角色遭遇有極大吻合之處。電影製作成本大約只得五百萬美金,沒有任何大牌明星加持,若非得到Brad Pitt出手相助,拍唔拍得成都是問題。勝在面世時機一流,就算剔除特朗普因素,2013年的《被奪走的十二年》(12 Yeaes A Slave),為黑人電影打通了最佳電影的大門;之後一年,《解碼遊戲》(The Imitation Game)又為同性戀題材鋪好條路,借助今年的局勢,《月亮喜歡藍》集合兩大弱勢,以弱勝強,擊倒靚仔靚女歌舞昇平追夢談愛的《星聲夢裡人》,又好像有跡可尋。畢竟,同樣緬懷舊日片場時代如何美好的,6年前已經有一齣《星光夢裡人》(The Artist)贏到開巷。

贏到題材及意識上不能直接比較的《星聲夢裡人》,我可以明白。贏到講述黑人在白人世界出人頭地,價值觀相對較為傳統的《NASA無名英雌》(Hidden Figures),我也可以想像。不過,如果不以政治層面解讀,《月亮喜歡藍》能夠贏到同類型的《情繫海邊之城》(Manchester by the Sea),我就真係唔知點解。你可以說《月亮喜歡藍》拍得甚有詩意,敍事角度在美國電影來說,也許有點新穎,但同樣刻劃一個角色,《情繫海邊之城》深刻得多,那份讓人看得心痛的震撼力,無論是即時的反應,還是事後的內傷,也遠遠非《月亮喜歡藍》所能比較。拍得內歛,不代表不痛不癢吧。只能說,《月亮喜歡藍》及《被奪走的十二年》位老闆Brad Pitt,真係好有捧最佳電影的命。希望可以補償到他沒有影帝命的遺憾。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