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明一派演唱會.樂評】達明一派,希望你們勿忘初衷

撰文:張景宜
出版:更新:
明哥,你的樂迷光譜不限於一個顏色的,我會說,卅一派對滿足了部分樂迷的口味和讓大家重溫了一個美好的時光,但是,二十年來大家已有轉變,甚至與五年前、十年前已經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政見,黃耀明當然也有,但不一定要全用黃耀明、達明一派,甚至人山人海去硬銷。
張景宜
達明一派的演唱會常充斥着政治意涵。(梁碧玲攝)
對我來說,我唱一首情歌來表達我對這個社會、對政治的看法,比較有趣。因為我覺得甚麼事情都太清楚的話,本來說甚麼就是說甚麼,沒有趣味。
黃耀明

九七年的《黃耀明人山人海音樂會》,明哥做訪問時這樣說。很掛念那個時候的他。

達明一派和黃耀明的歌懂一點,不是鐵粉,但作為文字工作者,多不會錯過。當年石破天驚的震憾,用翻唱歌、頌唱形式、配以舞台效果,帶來一系列關於香港改朝換代的反思,今日似乎不復見。

文化人談達明卅一派對(或近年黃耀明《太平山下演唱會》、《美麗的呼聲演唱會》)的內涵、解讀,強調把選戰,佔領運動和中港矛盾的圖騰全部投射進去。沒有誰比誰高尚,但我帶點疑惑,他們以前有看過多少黃耀明的作品或是與進念合作的作品。

1997年,黃耀明人山人海音樂會,一次在伊館,一次在演藝,舞台還沒有這麼耀眼,但以翻唱情歌作不同形式的政治隱喻,舞蹈和合唱雖簡單但優美地說出那個年代香港人的心態。音樂直搗人心,最重要是保留了一些些留白的,讓觀眾自己填充。

來到2017年,前半《1984》的劇本展開,舞蹈、歌曲、螢幕上三種訊息同時爆發,為觀眾做盡「填充」。焦點完全被分散,加上音樂很拆,叫人難以投入,過分的呈現,忘了給人思考的空間,恰恰成了主題上針對的「洗腦教育」,抹殺細味論譯的可能。

螢光幕上的投影,比2012年的做得差,隨機抽樣式打幾句George Orwell、共和國、白光的年份,北島的詩,是如此意料之內。還不如用《1Q84》的人物,選鯨向海的《意外的花》等。達明一派要做的,不應該是任何文學系、藝術系和新聞系學生都能夠輕易做到的藝術表達。這又讓人想起,這幾年選戰氣氛濃烈,大小選舉戰線中不同候選人展現政治公關的可能性,再用上舊日的品味和潮流,無疑是欺騙支持者,其實也在欺騙自己。

螢光幕上的投影,比2012年的做得差。(林迅景攝)

後半部確實好一點,以快歌為主。但周邊配套非常讓人失望。不說《馬路天使》配以金鐘的畫面的刻奇 (cliche),舞台和舞者比例失衡、螢幕擺法多死角,長條型的舞台令觀賞角度古怪,叫人尷尬。最致命的是當晚音響其差,完全浪費了編曲及crossover的細心。

偏頗政治,除了令立場單一,暴露藝術取材判斷力不足的問題外,也犧牲了很多好的曲目。《Kiss me Goodbye》、極具80年代情懷的《一個人在途上》、平淡卻富意境的《那個下午我在舊居燒信》都上不了枱。這些歌曲雖然沒有深遠的訊息,卻都是當年難能可貴的好曲目。

佔領運動對明哥的影響,作為樂迷看在眼裡是痛心的。受到內地打壓,本地廣告商避之則吉,誰又受得了。他變得敢言,為社會公義發聲,筆者未必完全認同他所有觀點和立場,但確是由衷敬佩,他有政治堅持,為弱勢社群站台,選舉中為年輕人發聲,全都是對的。

明哥有政治堅持沒有不對,但要記着你的歌迷光譜不限於一個顏色。(資料圖片)

但是,明哥,你的樂迷光譜不限於一個顏色的,我會說,卅一派對滿足了部分樂迷的口味和讓大家重溫了一個美好的時光,但是,二十年來大家已有轉變,甚至與五年前、十年前已經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政見,黃耀明當然也有,但不一定要全用黃耀明、達明一派,甚至人山人海去硬銷。

薯片的舞台劇謝幕了,反映是大家需要一個喘息的機會,就如演出的中場休息,香港五十年不變的表演,已經過了五分之二,是的,達明一派,民主派,建制派,共產黨可以繼續拿著往常的劇本,像流水作業式的重覆,encore 再 encore。

上個世代的偶像,英雄,要明白音樂會已很難論政,政治宣言已不能靠兩首詩、一班過迫的舞者、幾首字面相合的歌曲,就能衝擊觀眾的理性和感性。若妄想能可帶起覺醒,對香港人更不公平,少看了這十年政治對我們的洗禮。

希望明哥和逹哥記着自己在歌迷面前的身分是音樂人。(達明一派官方facebook圖片)

明哥、達哥、團隊們,請記著,你們作為一個關心社會的人同時,在我們一眾愛你的歌迷面前,你是音樂人。請繼續做你們最擅長的事情。

過了這場選戰,香港人不想再看到低質沒趣的二元對立皮影戲,來點新意,給香港人多幾場 Good Show。我也把最後這段話,寄語跨黨派的政治工作者。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