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港灣】春雨如詩

撰文:張秉權
出版:更新:
透過詩去記認那個似乎逝去的年代,總是有意義的。因為,由「喜歡讀書但沒有書讀」走到「我們也要讀」,中間是很多人「偷偷地掉眼淚」的歷史。這些眼淚提醒我們:今天女孩子「有書讀」絕不是理所當然的。
張秉權
三月,春花勝畫,春雨如詩。(視覺中國)

剛過去的三月是選舉月,更是藝術月。藝術,在展覽館內,也在大自然裏,在到處的街道上。三月,春花勝畫,春雨如詩,無論是串錢柳、火焰樹、木棉花的紅,風鈴木的黃,以至大花紫薇上一片一片漸次變得深紅淺褐的大葉,都讓人怡然心醉……

藝術當然也在文字中間。三月,也是個賞詩的好時節。

為向「半邊天」致敬,三月初報上刊登了好幾位本地女詩人的作品。我特別喜歡這一首杜家祁寫的〈喜歡讀書的姊姊〉。

喜歡讀書的姊姊……
沒有讀很多書

寫得平實,首兩行是個讓人奇怪的引子。

總是考第一名的姊姊
中學畢業的時候
爸爸叫她不要念書了
出去做事,賺錢補貼家裡
班上的老師到家裡來說情
爸爸說:女孩子,
念那麼多書做什麼?
總是要嫁人的。

沒有書讀的姊姊
辛苦工作,賺錢拿回家
給不喜歡讀書的弟弟交學費
就像書裡的記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的人生
就由爸爸來安排

淡淡如尋常口語的詩句,簡簡單單地寫出了一個傳統的主流觀念。讀書對女孩子來說是個完全不必要的奢侈,管你喜歡不喜歡讀書﹗詩行中間最老套的八個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這裡竟覺觸目驚心,因為,「書裡的記載」並沒有過去,由上一代安排女孩子的人生,原來竟是超越時代也超越地域 (杜家祁的老家在台灣) 的常態。

好久沒有讀書的姊姊
結婚後生了三個女兒
公公婆婆對她的丈夫說:
你老婆生不出男孩,
真是沒有用,
你不如再娶一個小的回來。

然後出現這叫人倍加感慨的一節。事態發展似是意外而毫不意外。老實說,以「沒有用」來評斷一個生不出男孩的女人,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是否已經過去呢?我不敢肯定,因為,我清楚知道,對一些家庭來說,這是丈夫養小三的藉口,或明或暗的。

喜歡讀書但沒有書讀的的姊姊
偷偷聽到了,偷偷地掉眼淚
又接到弟弟讀大學的消息
她輕輕拍着哄着懷裡的小女兒:
乖啊乖,等你長大了
我們也要讀大學,
我們也要讀——好多好多的書啊!

這樣就結束全詩,「拍着哄着」,珍而重之地留下的,是個渺遠的希望。

讀書對女孩子來說是個完全不必要的奢侈,管你喜歡不喜歡讀書﹗詩行中間最老套的八個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這裡竟覺觸目驚心。(視覺中國)

這首詩讓我特別喜歡,因為,喜歡讀書的姊妹只能努力賺錢,去供不喜歡讀書的兄弟升學,不單是作者寫的一個家庭的事。以我自己為例,一家六個兄弟姊妹,就只有我一個人讀到大學,而三個妹妹就根本連中學也未能完成。此中當然或許有「讀得上」和「讀不上」的關係,但是我深信這只是個「雞與雞蛋」的問題,女孩子得不到讀書的鼓勵,才是其中關鍵。

或許,這個「女孩子不用讀很多書」的觀念今天早已不是主流,不少大學都有女孩子比男孩子更「讀得書」,因而成績更好的現象。然而,透過詩去記認那個似乎逝去的年代,總是有意義的。因為,由「喜歡讀書但沒有書讀」走到「我們也要讀」,中間是很多人「偷偷地掉眼淚」的歷史。這些眼淚提醒我們:今天女孩子「有書讀」絕不是理所當然的。而其實,即使是今天,在世界很多地方,因為經濟、宗教以至政治的原因,不是仍然有人要繼續掉眼淚,甚至連生命也要犧牲掉麼?

否則,就不會有馬拉拉 (Malala) 的故事了。

2012年,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 Malala Yousafzai 為爭取女性教育權利而被槍擊,2014年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Getty Images)

以同理心為基礎,描述應有的權利如何被剝奪,被剝奪者又如何卑微地懷抱尋求平等的渴望。其中固然有一股不平之氣,卻是以尋常得毫不浮躁之筆出之。這種詩之美特別動人:它溫潤如酥,一如春雨。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