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FF.影評】瘋狂十三日的影像世界

撰文:博比
出版:更新:

來到最後三天,每晚兩部電影,巧合地都對較早放映的一部有所失望,而對下一部感到喜出望外。結合全個電影節十三天合共二十套作品,實在有觀影疲勞,在此簡略分享,以紀念這一年瘋狂看電影的日子。

【觀影第一回:電影節佳片多不勝數 近屆平均質素最高】

【觀影第二回:一睹舊經典風采 發掘大師級作品】

【Day 11】

《The Dreamed Path 四個夢者的交錯軌跡》

徹底拋棄清晰的故事脈絡,就連時空剪接也略過,唯獨簡約的物件或動作特寫去訴說情感。其實鏡頭的次序也似任意沒有邏輯,踢足球放在最後一幕也無法去解釋。那怎樣去進入角色的內心?關係模糊、情感不清; 前因略去,後果不明。這並不是思考主導性的作品,也許只能從心底感受。有一段台詞在說演員的歷程,大概這電影也是嘗試去除表演的戲劇性,以煉取更真實生活的體面?正面而言,這是一趟大膽的拍攝實驗;而反面看,這實驗對於觀眾能接收的訊息與共鳴,可說相當貧乏。

(《The Dreamed Path 四個夢者的交錯軌跡》劇照)

《Scarred Hearts 少年詩人的心疤》

以仿日記的體裁,將一段段詩篇間斷地放進少年臥床的段段時光,有時是補充內心的思想,有時與所看到的畫面心境相違背。疾病限制了肢體的活動,卻激盪了心頭的靈感。

全片是一場一鏡的拍法,所有在醫院內的鏡頭皆為靜止,與主角不能走動的狀態一致,表現形式貼近其內容。三場有鏡頭移動的場面分別在開首,中段高潮的段落,與接近尾聲之時,三次各有用意,第一幕是表示年輕人從前活動自如的陽光,對照進院後的被區隔;中段是愛火燃燒最旺盛,力量堅強得到可以逃離醫院與情人見面,這是全片最接近擁有自由的片刻,之前就算有戶外畫面,不是籠罩死亡氣息的墳墓,就是有柵欄阻隔的囚禁意象。然而襄王有意,神女未必有心回應,病況似隨著心路走下坡,到最後再離開醫院,就不再是主動的意志驅動,鏡頭雖在動,伴隨那火車聲,卻是生命/靈魂逐漸消散的時候——再下一幕,又回到墳墓空鏡去。

(《Scarred Hearts 少年詩人的心疤》劇照)

固定鏡頭下,每一幕如同永恆而古典的畫像,猶如回到古時見證當時人的生活點滴。同時鏡頭停留的長時間,逼使觀眾旁觀主角們的肉體與內心的痛苦 (石膏、針刺),跟他們一同無從逃離這封閉空間。同時景深具層次地展示醫院內人物的互動,箇中也有興奮的激情,兩場床戲怎樣表現男女間的靈慾交流,是溫柔還是粗野,在徘徊生死的最後階段,真正體驗活著為人的血肉感覺。

【Day 12】

《On Body and Soul 夢鹿情緣》

(《On Body and Soul 夢鹿情緣》劇照)

疑似純愛的故事,講述兩個人因為同一夢境而相戀。一切發展沒有因由,欠缺深刻獨特的人物描寫,個性模糊到只是符號的設定,像女主角的一切行為只因著其病徵而存在,彷彿沒有自我,沒有人物交際卻能當好自身職業; 而所有男角則簡化成只會談論性,只會想著性,而對所有其他不感興趣。此作就跟《四個夢者的交錯軌跡》一般,不同在於人物較集中,只有兩個夢者。

但為何是鹿,夢中有何靈動以致相通? 當然不會有合理答案,只是將兩個身份背景不相通又不能溝通的人牽在一起的劇情需要。這既不是《緣份的天空》也不是《迷失東京》,兩位主角不論文字或對話無一有化學作用; 而夢中就只見兩鹿在走走看看,當然也不是《偷天情緣》有概念有創意卻能達致對現代人生活的比喻,看過此片也不能進入該類人的心路世界,除非可以發同一個夢,還要有一個奇怪心理醫生去問及此類問題呢。

《Ana mon amour 對倒情深》

一開首躁動的手搖鏡,兩人緊拖彼此的手,就已確立其關係的親密; 鏡頭一直在晃動,跟隨著兩個人的腳步,猶如愛情私密的記錄,到後來畫面漸平穩下去,感情也開始冷淡。

(《Ana mon amour 對倒情深》劇照)

男女演員都有很大膽突破尺度的赤裸演出,毫無保留地呈現情感的狂熱與脆弱,開始時有性愛愉悅,彼此對其身體有很大渴求,到後來身體不再是誘惑,成為了責任,就在大學宿舍,他為她洗刷身體,所體現的是愛而非性; 再過渡到有了家庭,二人同床也不再坦誠相對。

電影亦嘗試從精神分析去看待情變個案。除了表面的男強女弱逆轉,還有女孩一直希望擺脫男方決定而自主,男人卻始終要作關係主導的拉扯。另一層面是上一代感情生活怎樣影響兩人童年,以致成長所作出的抉擇。最後的夢境詮釋就有了雙重意義,並且不一定只是男方的投射,亦可能包含女方對父親的依戀/抗拒,解讀空間豐富。

【Day 13】

《Spoor 獵肉者鄙》

拋開具爭議性的題材,這部作品可見導演的功力,有意境亦能營造緊張感,可及一部荷里活動作大片水平。看故事文本亦不一定要涉及狩獵的道德問題,單看其對社會現狀的觀察,以及片末的寄願,歷史總會臨到改變一刻,人們再想安於現狀也不能逃避。其實有反思性也有挑戰觀眾的意味。最後是夢或是現實,關燈後一切會否有突破,有待走出戲院的人群會否去持續行動。

(《Spoor獵肉者鄙》劇照)

若將其看成復仇故事,電影還是有其特色取態,至少互相殺戮並不帶來官能快感,也不會有公義伸張之感,始終保有灰色空間。觀眾亦不會徹底站在女主角一方,在真相揭開後反能更冷靜地抽離主角視點,因為我們一直沒有看到全相,而電影由始至終都傾斜於弱勢一方,到最後的轉折,就賦予了重新思考雙方觀點與行為的可能。

《Katie Says Goodbye 粉紅色的天空》

Borderline Films 出品果然必屬佳品。故事典型而通俗,主題亦是一貫美國獨立電影所關心,有關女性在困境中如何突破枷鎖。一如片名,電影以Katie為核心,因此著重於Olivia Cooks 的個人表演,而她亦驚人地流露出有別《Me, Earl and the Dying Girl初戀有病》的層次,既有青春可愛,卻可駕馭較複雜的情緒轉換。跟她演對手戲的有Christopher Abbott,也見跟從前演出的不同面向,增肥同時少言,塑造出Bruno的冷酷外表,然而一旦微笑又能融化少女心,既渴望得到救贖,卻又自我走上墮落之路。

《粉紅色的天空》取景在New Mexico,渺無人煙,也像夢一般的存在,教人逃不得而囚於其中。電影常拍Katie在行走,彷彿一直走也是原地踏步,生活狀態得不到改變。看似遙遠的路程,也塑造了幾場順風車必然的發生。Katie乘坐Bruno 開蓬車時還有與天際接近的遼闊開揚,對比受困警察/Bruno同事車上的無助,就是悲劇發酵之時。

起初擔心電影會過份堆砌劇情來渲染悲劇色彩,看後卻有感女主角Katie所歷經種種實為必然。沒有一連串的打撃,沒有抵達一無所有的最低谷,就沒有重新站起來的力度。片末隨著重複如迴圈的主題樂,看著Katie走到絕望盡頭,打破了從前所建立的一切,然後振作,再輕裝上路,終於體現她想得到的自由。

(《Katie Says Goodbye 粉紅色的天空》劇照)

2017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就到此為止,有興奮有失落,有過癮有沉悶,都是一個旅程,而且密集地投身大銀幕下不同影像世界,確是瘋狂。期盼下年更精彩!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