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本土珍貴文化「粤劇」 才算是一個「潮文青」

撰文:李偉民
出版:更新:

愛香港,便要愛本土文化,不要膚淺的駡句「老土」(看名畫《蒙羅麗莎》(Mona Lisa),為何不老土), 便不去認識我們的過去;
没有過去,哪有今天和未來?

去年由粵劇名伶陳寶珠及梅雪詩(嗲姐)主演的粵劇《牡丹亭驚夢》。(資料圖片)

香港的文化發展,猶如一條線,主要貫穿40、50、60、70、80、90年代……直至今天。真正的「潮人」,不只潮於當代流行文化,他會站在山崗,看得更濶更遠。R&B他懂、古典音樂他懂、K-Pop他懂、甚至粤劇他也懂,這才是一個真正出類拔萃的「潮文青」。

各地有各地的優良文化,其中的優秀部份是傳統「戲曲」。故此,北京有「京劇」、上海有「越劇」、四川有「曲藝劇」、在香港,我們有「粤劇」。

粵劇又稱「大戲」、「鑼鼓戲」、「廣東戲」,在明朝已經存在,流行於廣東一帶。在香港,上世紀三十年代,粤劇已在香港開花結果,當時的紅星,前後接近一百位,創造了龐大的商業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文化影響;數十年來,經歷多少次盛衰,驕傲的粤劇都没有消失,保存至今,在香港的土壤上存活下來。現在,年輕人都說保留過去的「集體回憶」,最真誠和實惠的方法是去買一張票,跑去北角的新光戲院、土瓜灣的高山劇場、窩打老道的油麻地戲院、或未來西九的「戲曲中心」,支持我們香港人這傳統藝術。

要欣賞粤劇,先不要怕它的鑼鼓聲,加點想像力,把它看作Rock Concert的敲擊吧!而且坐的位置,買後一點,耳朵便會接受到。有些粤劇演出,已經把鑼鼓的聲浪調低,其實,它「篤篤篤撐」的音樂,讓你拋低工作的煩惱,經時光隧道帶你回到千多年前,化身成古代的才子佳人,在當時的「蘭桂坊」卿卿我我。

先不要給自己壓力,粤劇不用天天看;五月天演唱會,你也是數年才看一次。好的粤劇劇目太多,先挑一些紅透香港歷史,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戲來看。任劍輝、白雪仙的戲寶《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最適合不過。没有看過這三寶,在文青聚會中没有面子,如何交代你是保護本土藝術文化?故此,安排自己一年看一次粤劇,在母親節也好、父親節也好,自己掏腰包,請嫲嫲、外婆、媽媽、爺爺、公公、爸爸等一起看,你孝順的行為,他們一生都會記得。

要享受粤劇表演過程,最重要是先了解它的故事,入場前,先research一下,你才可告訴大家故事內容:例如《帝女花》是關於一個明朝美麗小公主為國自殺的故事;《紫釵記》是講一對情比金堅的夫妻,如何在死亡邊緣中爭取復合;《再世紅梅記》是一隻癡情的女鬼,借屍還魂 ……

欣賞和解讀粤劇最困難的地方,是它的歌詞和對白帶有「文言文」和「典故」,例如「伯牙絶弦」、「貌似潘安」、「醜似楊藩」等。不過,你唸English Literature也要了解洋人的舊文字啦!故此,「有料」的人喜歡挑戰,克服這些困難,乘機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內涵的知識分子,不是很好嗎?許多粤劇都有中文字幕,有些甚至附帶英文字幕,當你抱著研究的心情,粤劇背後有趣的「唱、唸、做、打」理論,讓我們更為香港這般具深度的文化遺產而驕傲,它便是我們中國人的opera。原來我們的粤劇是多元化、活潑、動人、包容的(你知不知道在60年代,大提琴、小提琴已經融入成為粤劇的伴奏樂器,甚至四十年代劉如曾所寫的流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竟然改編成為粤劇《鳳閣恩仇未了情》的主題曲) 。

(粤劇版《王子復仇記》宣傳海報)

我有些做Fashion、玩Photography的朋友,最喜歡一個人入劇場觀賞粤劇,他們說粤劇那五彩繽紛的舞台和服裝,給予他們很多靈感。香港極「潮」的國際級藝術家又一山人,極愛粤劇,前陣子,我還和他一起去高山劇場欣賞粤劇版本的《王子復仇記》(Hamlet) (你看,劇中的青春花旦李沛姸在紐約出生,在Wellesley College畢業,卻選擇了粤劇這行職業) 。

有些人說去高山劇場不方便,使我想起一個故事:逝去的粤劇大師梁醒波(詳情看香港大學為他出版過的傳記,叫《梁醒波傳》) ,他在1969年演講,他説「香港大會堂處於中環的偏僻位置,交通不方便 ……」。而「潮文青」的正確心態應該是:「這地方不旺嗎?好,讓我們搞旺它!」你看,旺角的「麥花臣球場」從一個室內籃球場,現在變了九龍區流行音樂演出的熱門地方,劇場遠或不遠,有時候,只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

我對粤劇未來的發展是興奮的,因為「長中青」三代的人都佷有心,好努力地承傳和推廣我們香港人的珍貴文化遺產:汪明荃在政策上推動、阮兆輝著書立說來感染大眾(他的新書《弟子不為為子弟》是去年暢銷書之一) 、李奇峰出錢投資演出、劉千石大力協助推動兒童粵劇、前港台的葉世雄為粤劇做傳媒工作、「仙姐」白雪仙雖然90歲了,她也一年推出一次「優化」粤劇,把舊的良本整理,重新呈現大家眼前,今年演出的劇目是陳寶珠和梅雪詩的《蝶影紅梨記》。

你呢?你作為香港的一分子,特别是年青人,你的一分力何在?要香港繼續成為國際大都會,我們每一個香港人要具備國際見識,而文化修養是必須的條件。下次你有身邊朋友在粤劇領域上,用「老土」這個詞語,只會加添他自己的無知愚昧,你可以和這個人「淡交」,因為你已經脱離了他的文化低層次!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