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修建京張鐵路110年 90後拍40萬張美圖復原詹天佑威水史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京張鐵路馬上110年了,這是中國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條幹線鐵路,當年曾在世界上引起巨大轟動,修這條路的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他是中國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中,僅兩位完成學業、拿到大學學位的人之一,因為給慈禧修了去掃墓的私人鐵路修得非常好,獲得了清廷的信任,及大臣的鼎力支持。
可以說,沒有這條路就沒有現代中國,因為京張鐵路建成了,才有了四川的鐵路和隨後的保路運動,因為保路運動,清政府就倒台了,才有了民國,才有了新中國。
近年來,這條老鐵路的歷史逐漸被湮沒了,然而,有這樣一個小夥子,懷着對這條路特殊的感情,奔走5年,徒步兩千多公里,全面復原了這條路110年的光榮和夢想。

文:石鳴(一条)

25歲時,王嵬拍下了他第40萬張火車照片。他拍的是京張鐵路,不過照片中鐵軌已經被覆蓋了一大半,變成了市區的普通道路,火車更是蕩然無存。此時是2016年11月7日,京張高鐵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老的京張鐵路的市區路段都被逐段拆除。王嵬是一個資深的火車迷,從5年前開始,投身於老京張鐵路的記錄和保護工作中。沒有領導,沒有工資,他以一個自由職業者的身份,「天天泡在這條路上」,徒步兩千多公里,用專家的話說,是以一己之力,在歷史徹底消逝之前,為這條路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地毯式文物普查。

2017年6月,他出版了三卷本《我的京張鐵路》,全書40多萬字,有3000多張照片。今年1月,圍繞這本書,他在北京映畫廊做了一個展覽《我的京張鐵路——王嵬田野考察影像文獻展》。有人說,因為他,兩個學科誕生了:「火車美學」和「火車考古學」。

王嵬(一条提供)

沒有這條路,就沒有今日中國

京張鐵路大名鼎鼎,小時候我們在課本上都學過,修建者是詹天佑,有一個「之」字形設計舉世聞名。在英國人比爾.勞茨的《改變歷史進程的50條鐵路》中,唯一入選的中國鐵路,就是京張鐵路。這條路1905年動工,1909年全線通車,「是中國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條幹線鐵路。」王嵬說,「自主的意思就是,所有的工程技術人員都是中國人,沒有聘用外國人,修鐵路的錢也不是借的洋債,也是咱中國人自己的錢。」

許多外國人公然宣稱中國工程師不可能擔任如此艱巨的鐵路工程,既需要開鑿堅硬的岩石,又需要修築極長的山洞……
詹天佑1906年10月24日寫給美國友人信中的話

在京張鐵路之前,晚清政府治下,中國修建好的鐵路約四千公里,基本全部由外國人主持修建,後來部分鐵路由政府出錢贖回,然而到民國成立之前,仍有80%的路權掌控在帝國主義列強手中。其實,京張鐵路一開始也差點交由外國人修建,然而到底是給英國人建,還是給俄國人建,這個問題爭執不下,拖延一年多。清政府沒有辦法,只好向英、俄兩國保證,鐵路完全由中國人自建,不使用任何外國人。事實上,英、俄兩國當時之所以同意「放手」,是因為都認為中國當時無法獨立完成此項工程,引用當時國外報刊上的話「會修建這條鐵路的中國人還沒有出生」。

然而,京張鐵路預計工期四年,實際不滿四年即完工。預算經過一壓再壓之後約700萬兩白銀,實際花費比這個數字還低百分之四,工程竣工時,帳上甚至還餘有28.8898萬兩現款。如果按每公里鐵路開支來計算,京張鐵路的花費,僅僅是之前列強修的滬寧、京漢等鐵路的一半。詹天佑總結道:「蓋鐵路資本,工程佔其大部分,如完全假手外人,靡費必多。」

那個時候,外國人把在中國修鐵路看成一塊大肥肉,儘管京張鐵路已經完全交給中國人自辦了,但是列強各國還不死心,在修建過程中還一直惦記着這條路,找各種機會想插手漁利,這些當然都被詹天佑拒絕了。

那個時候,中國還從來沒有在山區修過鐵路,京張鐵路是第一次。為了能夠把鐵路修好,中國團隊從上到下,可謂是眾志成城。當時道班工頭每月工資只有銀元9元,木匠工頭10元,石匠工頭14元,詹天佑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中詳細地做了記錄,「北地工人最耐勞苦,工價較他省為輕……本路費輕而成效速,此亦一原因也。」

「為了表現這條路是中國人自主修建的,詹天佑在京張鐵路上加入了很多的中國元素。」王嵬說。比如說,火車站房的建築、門窗樑式都是中國式。建築的細部裝飾,也運用了中國傳統紋樣,例如屋簷搏風板上的太極圖,排水孔渠蓋上的壽字圖。鐵路路碑上里程數字的寫法,用的是中國傳統社會記帳用的數字——蘇州碼子。里程的單位,採用的不是英里,也不是公里,而是清制華里,一華里約等於550米。

詹天佑在京張鐵路上加入了很多的中國元素。(一条提供)

京張鐵路的竣工,誕生了中國第一套自行制定的鐵路標準設計圖。從此以後,中國鐵路統一採用1.435米的世界標準軌距。在此之前,列強各國在中國修鐵路時,各按各的標準,導致中國的鐵路軌距混亂不堪,比如中東鐵路是俄國人修的,軌距是1.524米,滇越鐵路是法國人修的,軌距是1米。那個時候,中國的工程名詞也不統一,有的時候用意譯,有的時候是音譯。京張鐵路一切以中文為準,鐵路竣工後,詹天佑約人編成了《新編華英工學詞彙》,收詞萬餘條。王嵬說:「人家認為中國是農業國家,都是一幫農民,不懂得這個機械大工業是怎麼回事,即使你有了先進的設備,你也沒有這個腦子。慈禧讓詹天佑修,詹天佑把這個事做得非常漂亮,把這條路修成了。在當時是轟動全球,可以說,中國人首次站起來了。」

搶救活歷史

王嵬從小就生活在京張鐵路邊上,對這條鐵路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家10樓的陽台,可以直接望見西直門車站,這是老京張鐵路的第二站,也是北京市區內唯一一座頭等站。小的時候,幼稚園放學回家,他一定要讓父親帶他來車站,或者去京張鐵路四道口的鐵軌旁,「每天必須看完三趟火車再回家」。他的職業理想曾經是當火車司機,「就想入職南口機務段,專門在京張鐵路上開火車」。

王嵬的職業理想曾經是當火車司機(一条提供)

拿起相機拍火車時,他拍下的第一張照片,就是京張鐵路上的火車。那是2002年,他才11歲,拍的是每天下午15點29分從西直門車站(北京北站)發車的Y539次列車,北京北到延慶南,機車是東風4型機車。2006年8月,他曾經無意中保護了老西直門車站的一座修建於1918年的老水塔。這種水塔當年在京張鐵路上很常見,那個時候鐵路上跑的都是蒸汽機車,隔一段就需要修一個水塔,用來給機車上水。他小的時候,常常在這座水塔邊玩耍,結果這一天,他突然發現這座水塔被建築支架圍了起來,準備被工人拆除。「這個水塔上面有個券門,寫着『中華民國七年7月建』,我回去之後一查,發現是1918年,當時特別驚訝,然後就聯繫媒體,最終把水塔券門保護到鐵道博物館去了。」

在投入到京張鐵路的歷史調研之前,王嵬是圈子裏小有名氣的火車攝影師,拍了大量的火車和鐵路照片。2012年,他翻檢十年來拍的照片,驚訝地發現,「京張鐵路沿線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很多之前拍的照片已經被迫成為文獻,也有一些歷史價值了。」他開始對京張鐵路進行徒步考察。考察之前,他找了很多文獻來看,然而大部分文獻,都是在不斷重複好幾十年前、甚至是一百年前的記錄。「雖然非常有歷史價值,但是太久遠。而且文獻畢竟是人寫的,可能有出入。」他決定,自己絕對不能「炒冷飯」。他的解決辦法就是最笨的那一種,沿着鐵路一步一步走,拿着文獻去現場尋找和比對。橋樑、隧道、站房、水塔、涵洞,信號機柱……有的改線了,有的擴建了,有的填埋了,有的拆毀了,「很多地方你必須親自走一走,才能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

京張鐵路八達嶺段組圖,這套圖拍了三年半京張鐵路(一条提供)

按圖看更多京張鐵路的風貌

+3

實物尚存,還能夠拍下照片的,他就拍下照片。實物已經沒有了的,他就走訪當地的知情人,瞭解歷史情況,然後手繪復原。「還有很多歷史,是不被史志所記載的,尤其是很多活歷史。比如說中國引進過的馬力最大的蒸汽機車,是1921年從美國進口的7台馬萊4蒸汽機車,它是只運行在京張鐵路的關溝段上的。這個機車的技術參數、研發、進口,都有記載。但是開這個車的感受是什麼,能找得着記錄嗎?司爐、副司機可能相對好找,70多歲的人,他們還經歷過這個工作,但是開過這個車的司機就極度難找了,因為這個車本來就少,60年代初又報廢了,開過這個車的司機怎麼著也得80多奔90了。」

王嵬手繪圖(一条提供)

王嵬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如今還在世的唯一一位開過這個機車的司機師傅徐景春,已經88歲高齡。他同時也認識了徐景春的大徒弟,李司法。2016年6月,他第一次見到李司法師傅。2017年4月,他第三次去找李師傅,結果滿屋子都是他的子女。「我還納悶為什麼這麼多人,原來是老人去世了,剛剛下葬完。」 從老人們的口裏,他了解到了大量活靈活現的故事。例如,開火車過居庸關,就像過一趟鬼門關,南口萬國飯店曾經時髦得很,有水晶燈,還有抽水馬桶。這些都被他一一記進了書裏。

開馬萊4機車的司機(一条提供)

2016年7月,京張高鐵全面開工建設。詹天佑的時代,由於技術、預算所限,火車只能在山上來回繞行爬坡,新的京張高鐵直接打通燕山山脈,全程走隧道,路程大大縮短。高鐵修成以後,北京到張家口的火車最快的執行時間,將由過去的3個多小時,縮短為50分鐘。與此同時,老京張鐵路的消逝速度也加快了。2016年11月1日,北京北站(即西直門車站)、清華園站、清河站的客運車次都暫停了,四道口、五道口、雙清路道口的鐵軌相繼被拆除。

王嵬一直密切關注着京張高鐵對老京張鐵路的影響。在他的努力下,2017年5月,建於1905年的清河車站的老站房被海澱區文委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被完整保留下來了,它比「中國最文藝的火車站」——京張鐵路上的青龍橋站的歷史還要早3年。2017年9月,他路過這個老站房,發現周圍其他的建築都拆掉了,只有這個老站房孤零零地留在那兒。他拍了一張照片,作為紀念。對於有100多年歷史的豐台站老站房,他也是如法炮製,先是在媒體上呼籲,然後向豐台區文委遞交不可移動文物申請書。結果2017年9月,他去找到政府工作人員的時候被告知,在媒體的推動下,前兩天,老站房剛剛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也被保護下來了。

王嵬拍下的第40萬張火車沿線照片(一条提供)

也有一些沒來得及保護的。也是在2017年9月,有着111年歷史的南沙河大橋和北沙河大橋被相繼拆除。為了留下一點歷史的見證,王嵬自費找了個車,去現場拉回來210公斤的百年鋼筋水泥。正好後來下花園區政府想籌辦一個「京張鐵路記憶館」,找王嵬當顧問。在他的建議下,這200多公斤的鋼筋水泥成了第一批館藏文物「這些都是京張鐵路的文脈。」2018年1月,京張鐵路被認定為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我覺得老的鐵路跟現代的高鐵一點都不衝突。」王嵬說。他有一個理想:老京張鐵路從西直門到清河、沙河的這一段鐵路,能恢復通車,這樣一來,老京張鐵路全線可以開行清潔能源的旅遊列車,與京張高鐵並行不悖。「各車站的老站房都修舊如舊,恢復了中央站匾,站務人員都更換了清末民初的行頭,沿線重新栽上了蘇州碼子里程牌,各車站更換了臂板式信號機,車到南口,平道機車摘下,關溝段專用的馬萊4型機車掛在了列車尾部,推進列車駛上關溝,一直開到青龍橋車站的詹天佑銅像之下……」

2018年「兩會」前,已經有領導找到王嵬,讓他寫一份保護京張鐵路的提案。「我這兩天一直在做這個工作,讓京張鐵路的文脈繼續延伸下去。這也是服務於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既然是在京張兩地舉辦,那麼老京張鐵路,其實可以成為中國鐵路傳統的一張非常響亮的名片。」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