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ita文化系列一】情慾流動:「蘿莉塔」與未成年少女的性暗示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頂著一頭蓬鬆的雞蛋捲髮,身穿一條水藍色、佈滿蕾絲、蝴蝶結的華麗蓬蓬裙的潔欣,一邊雀躍地將一條條蘿莉塔(Lolita)裙子拿在身前比劃,一邊用似乎她們才懂的語言開心討論著。與她一起的,還有好姐妹嘉愉,兩人在這家實體蘿莉塔店待了近50分鐘,但離開時並沒有買到自己心愛的裙子。
「喜歡的不是還在預約,就是已經售完了,只有回家等了。」嘉愉略顯沮喪地說。

+12

現在,中國各大城市的街頭上,除了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之外,像潔欣、嘉愉一樣喜歡穿華麗可愛、頗有些歐洲中世紀貴族風格裙裝的女孩也越來越多,而這類裙子風格,我們會叫它「蘿莉塔」(Lolita)。

圖為歐洲維多利亞時期的裝扮。(截取網絡)

蘿莉塔眾所周知是「ロリータ」的翻譯名稱,在日本自成一派的服裝次文化。一如所有的次文化,蘿莉塔擁有不同的風格流派和分支,但總括來説,他們的服裝多演變自歐洲維多利亞時期的服裝,擷取喱士、荷葉邊、束胸衣、大散裙等誇張華麗卻古典的元素建構而成,並根據色系、剪裁,以及與不同流行文化(如搖滾、龐克、甚至傳統和服等)融合而決定流派。唯一亙古不變的關鍵——就是要可愛、年輕、美麗的感覺。

關之琳也曾在公開場合打扮「蘿莉塔」。(VCG)

與戀童癖扯上關係的城鎮

不過,可知道蘿莉塔為什麼叫Lolita?

其實,Lolita是美國德州一處小小的城鎮。但居民萬萬沒想像:俄羅斯著名作家納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於1950年代在文壇投下重量級巨著,對他們來說有着原子彈級的威力。

Lolita的居民是相當虔誠的基督徒,他們敬畏上帝,常常到教堂做禮拜,對於自己的家鄉與「一本描述年輕小女孩和中年男子的情慾故事」撞名而感到冒犯,更發起活動,要求將小鎮的名字由Lolita改為Jackson。事件最終以「小鎮居民懷抱着希望:《Lolita》小說和電影都會在不久將來被世人遺忘。」而不了了之。

可惜的,事與願違。令小鎮居民失望的是,這數十個年頭,Lolita效應席捲流行文化,在文學、電影、時裝方面都可見這個「小女孩」的蹤影。Lolita自60年前以文字降臨到世上後,遠不止作為一個小說角色而活,「她」已然成為了一個原型,帶著一種來自未成年女孩的性暗示氣息。

Lolita本是美國德州一處小鎮,後來因《Lolita》小說而爆紅。(截取網絡)

「Lolita」的日本化

有趣的是,Lolita一字穿州過省,到達日本之後,卻披上了一層「截然不同」的意義,變成一種「打扮」的代名詞,與年幼女孩的關係相去甚遠,亦透徹地演繹了文化飄洋過海之後,可以扭轉至何種程度。

但細緻來觀察,其實還能看出些蛛絲馬跡。蘿莉塔文化宣揚可愛、年輕、純潔而脆弱的形象,結合日本獨有的「正太」(ショタ)動漫文化,這些蘿莉塔愛好者透過非主流的服裝風格和幻想身份建立了一座獨立的小圈子,擁有逃離殘酷現實生活的強烈慾望。

然而,同樣是慾望,「Lolita」次文化的「戀童」也並非暗示對未成年人的性慾,而是渴望變成備受愛護的小孩,是另類的慾望投射。因此,有論者不免認為,這類文化的衍生與日本高壓嚴謹、難以向上流動以及缺乏空間的文化環境不無關係。

不過,對於喜愛蘿莉塔風格的女孩,真的在乎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