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內地鳥類遷徙季萬人護飛 揭候鳥保護之難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中國地處東亞-東澳大利亞、中亞-印度、西亞-東非等三條候鳥遷徙路線的交會處,因此在每年的春、秋遷徙季,大量候鳥飛往南方越冬時都會途經中國各地「鳥道」,近年保育意識抬頭,也吸引了許多護鳥志工前往護航:今年11月,總共有超過萬人的志工在鄱陽湖周邊進行保育工作。

候鳥──鳥類中會定期從一棲地長途飛行至另一遙遠棲地的種類,稱為候鳥。雖然起因在學界眾說紛紜,但一般認為候鳥的這種行為是為了避冬與取得更多的食物,因此大多是南北向、往低緯度地區移動。不過,東西向移動的候鳥也已被發現,如蓑羽鶴(Grus virgo)等鳥類是由高海拔的山區(如喜馬拉雅山)向低海拔的平原或谷地遷徙,因此會出現東西向的移動。

+5

候鳥的一生在遷徙中是最脆弱的,一方面是長途飛行中的體力消耗以及補給的缺乏,另一方面是離開固定棲息地的行為讓候鳥難以取得庇護所,長期暴露在危險之中。候鳥飛行中往往會群聚以數量來對抗掠食者與避免個體迷途,但對於人類來說這反而成為更明顯的目標,在北美洲曾經高達50億隻的旅鴿就是因為群聚的習性被大量獵殺,在短短半世紀內絕種。

除了主動的獵殺,定點的捕鳥網也不容忽視,在中國,每片被發現的非法捕鳥網都會殺傷數千野生鳥類,許多是保育性的候鳥。而人類開發活動造成的棲息地破壞與環境污染則有更深遠的影響,三峽大壩的興建就改變了許多候鳥的遷徙路線──包括珍稀的白鶴在內。如何調適人與候鳥的生存,是個艱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