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200年的拿破崙執政證書在台灣! 一窺背後的神秘藏書家族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自宋代以來的善本書,作為珍貴的古籍文物,也多是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圖書館、博物館的重要館藏,但對於西洋古籍善本少有注意。為了發揮書本最大的用處,華人藏書家族「澄定堂」,從第四代Jason Dou起,開始把家族多年所收藏的西洋古籍善本書、首刷版寄存在兩岸各地的圖書館。台灣「國家圖書館」自2018年開始即陸續收到「澄定堂」寄存的珍貴西洋古籍,其中包括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年)的終身執政證書正本。

這份拿破崙的終身執政證書正本將成為台灣「國圖」的鎮館之寶,消息傳出後引起各界矚目。外傳證書正本全世界僅有一件,台灣「國圖」特藏文獻組助理編輯杜立中表示,雖然尚未確定,不過「這類型文件通常不會有一件以上」。

台灣「國圖」館長曾淑賢表示,受限於經費,其實圖書館很難直接在市場上收購這類珍貴的西洋古籍,尤其首刷版都要價不菲,只能依靠捐贈或是寄存。「寄存」是指如果原持有者有需要,未來仍可將書收回。目前澄定堂在台灣「國圖」寄存共計43種、49冊的西洋古籍,且多為珍貴的首版印刷。

至於這份見證法國曆史的重要文書,為何會流入市面、輾轉由澄定堂收購?杜立中回答,其中緣由應是澄定堂前幾代的事,目前無從得知,且館方也無法保證其真偽,需要學者專家共同研究。台灣「國圖」已陸續將澄定堂寄存的文獻、古籍完成編目,並收藏於善本書室,未來也會將這些西洋古籍文獻進行數字化,方便研究使用。

華人藏書家族

談到西洋藏書,就不能不提華人藏書家族-「澄定堂」。該家族自19世紀中葉開始有計劃地收購西洋古籍善本,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澄定堂的堂號由清廷出使德國的欽差大臣洪鈞(1839-1893年)所題,「澄定」引自東漢哲學家王充(27-97年)所著《論衡》:「其文盛,其辯爭,浮華虛偽之語,莫不澄定」,希望可以善用書中智慧,理清思考,看見哲理。

儘管藏書不足四千本,但每本都有舉足輕重的歷史意義,其中更有西方歷史上的重要抄本,更有因為戰亂而拋售的皇室藏書與機構珍藏。Jason Dou的曾祖父為徽商出身,從事中國瓷器貿易而移民波蘭,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捲入戰亂,舉家護書至美國紐約。

台灣「國家圖書館」這批寄存的西洋古籍中,還有英國大文學家莎士比亞於1623年首次集結成冊的《第一對開本》。(台灣國家圖書館)

目前澄定堂的藏書量,估計約有800種,3,400餘冊,收藏從15至19世紀的珍稀搖籃本(incunable,此單字原自於拉丁文「incunabula」,意為襁褓或搖籃,也可代指為事物發展的初始階段或最早期。今多用「搖籃本」專指1450至1455年《古騰堡聖經》印製的年代到1500年間使用金屬活字印刷術出版的書籍、小冊子)與啟蒙運動的重要典籍。

東西方古籍的收藏,都受惠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中國早在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由畢昇發明以木材、泥為原料製作出最早的活字印刷。400年後,美因茨(Mainz)貴族古騰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1398-1468年)才製作出金屬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大幅縮短了印刷複製所需要的時間,提高了書本的產量。由於書本的大量出現與傳播,對於歐洲近代的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影響深遠。大量精美製作的西洋古籍並未在中國歷史缺席,透過傳教士來華,帶來許多宗教、天文、數學、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印刷書籍,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浙江寧波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現代除了有澄定堂這樣的西洋古籍藏書家族外,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私人藏書家,如明代藏書家範欽(1506-1585年)在浙江省寧波市所建的私人藏書樓-天一閣,不僅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座私人藏書樓之一,至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不過相較於古代藏書着重在「藏」字,Jason Dou反而期望能將家族收藏多年的西洋古籍帶到亞洲,藉由與圖書館寄存的方式,讓古籍吸引各地的研究者前來,進而創造出更多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