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彙入台】「拐點」到「萌萌噠」 兩岸語彙自然交流or強勢滲透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自武漢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台灣傳媒在新聞報道中大量使用「拐點」一詞——這個在台灣社會並不常用的詞,也使中國大陸語彙頻繁進入台灣社會的現象引發討論。
近10年,隨着網絡科技的發展,以及兩岸文化、經濟、人員交流頻繁,加上中國大陸經濟文化實力增長,「中國用語」愈來愈頻繁地出現在台灣網絡和社會之中,但隨着台灣輿論對「中共資訊戰」、「假新聞」的關注增多,也引發這種文化現象是否為一種「入侵」或「滲透」的討論。
「語彙入台」系列透過專訪學者和譯者,以兩岸文化、娛樂、經濟和政治的互動為背景,探討兩岸語彙交流現象究竟是「自然的狀態」、強勢文化的「入侵」或是有意識地「政治性滲透」,以及探究語言用法是否真的存在優劣之分。此為系列文章第一篇,專訪台灣師大英語系教授黃涵榆。

2014年,擅長網絡大數據分析的「DailyView網路溫度計」統計出大陸10大網絡流行用語,包括「樓主」、「牛逼」、「給力」這些在台灣社會和網絡都能看到的字詞,居然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流行語,有些字詞甚至原本在台灣就有意義相近的語彙,引發許多討論。不過當時對於這種流行語來台的情況,民眾多是覺得驚奇或是有趣,對待詞語入台的現象就像《後宮甄嬛傳》風靡全台,使「賤人就是矯情」成為流行語一樣,關於入侵、滲透的討論較少。

中國大陸流行語愈來愈頻繁出現在台灣社會。(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但在近5年隨着兩岸關係的緊張、中國大陸在文化、娛樂實力的增長更加快語彙入台的速度,加上對資訊戰的恐懼,使語彙入台的現象開始有更多的警惕討論,懷疑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滲透。2017年,「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再有一篇文章探討中國大陸傳來台灣的流行語,也在開頭提醒「勿戰兩岸」。

黃涵榆:並非是自然的交流

許多人認為,這樣的文化交流是隨中國大陸影視娛樂、經濟實力崛起而自然不過的現象,不該小題大作,但黃涵榆有不同的看法。

「這並非是完全自然的文化交流。」黃涵榆認為,很多人會覺得文化這種東西就是自然而然的,應該平常心看待,這種說法通常會提到兩點,第一是主張全球化時代下強調流動的概念,第二是會特別強調兩岸之間有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

對於第一個主張,黃涵榆認為,在全球化的脈絡下的文化交流,不論是兩岸的特殊關係,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兩個國家,本質都是混雜的,背後揉合了經濟、政治、族群的問題,要探討混雜背後的結構,而不該單純把它只為一種「自然」的現象。這背後牽扯到的是,意識到一個強勢文化進入後,可能會扼殺掉一些本地的東西。

兩岸網絡用語常常被當成討論話題。(YouTube@Kevininshanghai)

黃涵榆提到,對於全球化與本土化之爭,誕生出「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一詞,但是全球化仍然是一個強勢的狀態。例如星巴克(Starbucks)作為強勢的全球化企業,也會在台灣推出仙草、花生粉等風味的本土化飲品,但其經營模式依然是強勢的霸權機制。

他認為,在這一點上的討論,其實不單只是牽涉到台灣在面對中國大陸,而是面對各種強勢的霸權機制或文化的,例如美國文化、例如資本主義的入侵該採取的態度,「這是要探討屬於一群人他們所謂的文化,一方面想要維持某些自主性、一方面又必須要面對這是一個自然地開放地流動地一個過程,它們該如何取捨,從中去找尋甚麼樣的價值觀,這不只是台灣會遇到的問題。」

但是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使得「中國語彙入侵」比起強勢文化的入侵更多了政治層面的討論。黃涵榆認為,不能否認兩岸間的文化交流,一直有所謂的「特殊的意圖」,例如「併吞的野心」,這是從經濟、政治、外交各層面上都可以看到,在教育跟文化方面也沒有例外,甚至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宗教方面的交流,使交流不再單純。

黃涵榆認為,不能將中國大陸語彙入台的現象視為單純的文化交流。(蔡苡柔攝)

「回到日常生活的詞彙來講,常常在學校聽到考研、簽博,這種日常語彙的滲透和一些電視劇用語透過電視、社交網路平台各種管道進入台灣社會,就是一個值得嚴肅看待的現象。」黃涵榆認為,當然也是有自然的文化交流,但是也有涉台機構的「有意為之」,這種透過文化的強勢進入日常生活,說它完全沒有政治是不精準的。

「我們必須深刻地去了解說,我們在使用語言意謂著是甚麼東西以及他背後的結構是甚麼? 你會發現這背後常常是代表一個群體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但是我們認為很自然是因為已經被耳濡目染了,久而久之就變成所謂的潛意識的運作跟機制。」黃涵榆認為,從台灣文化相對於中國大陸,基本上是比較弱勢的,加上中國大陸對台灣在政治上各方面的意圖,中國大陸語彙入侵就不可以單純視為自然而然的文化交流現象,台灣更需要自覺地在文化和語言上強調自主性跟特殊性。

文化交流與「統戰」

即使不該被視為是「自然」的文化交流,那該被視為是一種「統戰」嗎?日前台灣立委范雲在立法院總質詢上提到,串流平台愛奇藝在台灣無法可管,擔憂成為一種「文化滲透」,對此行政院長蘇貞昌則以「中國對台政策『入島、入戶、入腦』」來回應,認為這是中國大陸「併吞台灣」的方法之一。對於中國大陸文化娛樂、影音平台、社交網站大舉入台,進而帶來大量大陸用詞的情況,究竟該不該管、如何管,在台灣社會仍舊未有共識和定論。

范雲質疑愛奇藝平台的文化滲透。(范雲辦公室提供)

黃涵榆認為,政府在這之中究竟要扮演怎麼樣的角色,真的很困難。「你很難說有一個明確的一個政治的方式去規範它,你走那麼極端是不是會變成像文化大革命在做的事情,你很直接強迫介入不准說這個、不准想這個。但台灣是絕對不可能往這個方向操作。」他提到,台灣之前也走過戒嚴時期禁止方言的階段,不希望透過這種強制力決定人們的行為。

黃涵榆提到,不論是發明監控軟件或是將境外社交媒體擋掉,這樣強勢的作法在台灣社會不會有人贊同跟認同。「最好的方式還是由下而上的,仰賴台灣人的文化自覺。要思考是在這樣自然而然去我們會失去甚麼? 我們該做甚麼調整,民主社會就是不能夠太強烈的由上而下的介入,只能夠比較從文化的角度去有自覺的意識。」黃涵榆提到,目前政府能做的更多可能像是透過資金去鼓勵台灣本土的內容生產者,增加台灣文化內容的比例。

不只大陸語彙入台 新自由主義下不自然的「市場」

回到建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台灣的文化面對的強勢文化不只有中國大陸,對於在台灣的Netflix前10名榜單上大量的韓劇、美國荷里活電影在台灣電影票房的佔比,也是台灣在文化自覺意識中該警惕的,是台灣文化自覺同樣重要的部份。

黃涵榆提到,在新自由主義的過程中,有一個意識形態把市場看成是某種自然,也因此許多人在談論文化時也都以市場的角度出發。但黃涵榆認為,市場本身從來就不是自然的,可以舉太多例子來解釋不自然的原因。「今天講文化市場絕對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從實際的技術跟物質的層次去理解,比如背後的資金來源、技術基礎,以及收益來源等等,你從這個面向去理解,就會發現他其實還是一個人造物。任何訴諸讓文化透過自然淘汰,市場機制來決定,這種說法才是最不自然的,是需要反省和檢討的。」

台灣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幾百年來受到許多文化的刺激,黃涵榆認為,不論這是歷史真實經驗的一部份或是某一種宿命,台灣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建立起自主性、自信心,其實是非常可惜的。在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時,意識到市場和交流並非自然,進而決定面對市場的態度和提升文化自覺是重要的,這不只是看待中國大陸語彙入台現象重要的視角,也是面對其它強勢文化入台時需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