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網上掃墓」吸眼球 實體掃墓會消失嗎?

撰文:林小山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延燒,全球感染人數已經突破100萬大關,死亡人數超過6萬人。為了阻止疫情蔓延,各國政府都接連公布各種公共禁令,要求民眾待在家中,但這也衝擊到了很多既定的戶外行程,包括傳統中國文化的「掃墓祭祖」活動,內地多地已經發布掃墓禁令。
台灣內政部也有祭出政令,希望大家可以分流掃墓、網上祭祖,但當立委問到內政部長徐國勇時,他坦言自己還是會去掃墓祭祖。徐國勇表示,「我不去掃墓,對不起我老爸、對不起祖宗。」這也開啟疫情下傳統習俗該不該改變形式、網上掃墓祭祖有沒有可能取代身體力行掃墓的討論。

傳統中國文化中,每年的公曆4月5日前後(根據每年的節氣不同有1至2日的誤差)是「清明節」,這一天家族的子孫應該要回到先祖的墓地上進行打掃和祭拜,除了體現初尊重先祖的「祖先崇拜」文化外,也是一個家族重新聚集在一起的機會。

台灣清明假期,民眾帶上口罩掃墓。(中央社)

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下,根據子孫們居住的地點不同,掃墓活動往往需要長距離的移動才能抵達先祖的墓地。而且,現代許多墓地是公共管理的,大量的人群會在相同的時間聚集在同一個地點,再加上打掃和祭拜都需要時間,在這段時間中聚集在一起的人們很可能成為病毒散播的媒介。

在這樣的情況下,網上掃墓又再一次的躍上了版面,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只要連上網絡,手指輕輕一點,打掃、獻花、祭酒、上香一鍵完成,掃墓活動只要待在自己的家中就可以完成,再也不需要長距離、長時間的移動,又或是繁重的體力勞動了。

其實,自從時代進入20世紀,網絡就逐漸改變了現代社會的樣貌,網上掃墓或網上祭拜的概念也很早就已經出現了。更正確的說,網上祭拜其實是仿效國外紀念歷史事件或是名人忌日的網站作法,例如陝西省的「黃陵祭祀」活動,就開放海外華人進行網上祭祀。

在台灣台北市,當局鼓勵民眾上網追思親人。(網站截圖)

但是紀念名人或是大型節慶的祭祀是一回事,祭拜自己的先祖又是另外一回事。雖然因為人口增長造成長距離交通的負荷、祭拜時的祭品造成資源浪費甚至是火災等等原因,兩岸三地政府都紛紛鼓勵網上掃墓的活動,例如台北市殯葬管理處早在2003年就開設「生命追思紀念網」,統一管理市內所有公共墓地,只要家屬提出要求,就算是在海外,也可以網上掃墓了。

長期未流行的網上掃墓

但是網上掃墓發展十幾年後,卻似乎仍未有成為主流行為的迹象,每年的清明節前後,交通仍然相當擁擠。和電商業不一樣,掃墓人群並沒有因為網上掃墓的影響而出現戲劇性的減少;網上掃墓好像更多是為了服務行動不方便、身在遙遠海外的人們,而這些人本來也並不會去掃墓的。

這是有幾個原因。一個實際的原因是,網上掃墓如果要貼近傳統儀式,在墓地的實際地點仍然必須要有人打掃墓地、擺放祭品、實行祭儀等等,而這當然需要一定的金額支出,對於許多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來說,不如自己實際去祭拜就好了。事實上,許多墓園和靈骨塔的私人業者,就用「豐厚祭拜」的名義來收取不低的金額,有時也會出現糾紛,或是成為詐騙温床。

但是另一個傳統的原因是,網上掃墓實際上大量削減了「掃墓」行為的意義。「掃墓」原本就是透過「遊子歸鄉」的行為來達到精神上的昇華,並透過與同血緣的親人們一同動手打掃、祭拜,來提升家族的一體感,以就是在祖先的面前構建強大的紐帶。

實際上來說,古代中國也早就有了身在遙遠的地方、不方便回鄉的變通辦法,那就是「遙祭」。唐代賈公彥註疏《周禮》時,就解釋:「不可一往就祭,當四向望而為壇,遙祭之。」意思是,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前往實際地點做祭祀,那麼在開闊的地方做祭壇,對天地進行祭拜,就可以當做是「遙祭」了。

不過,「遙祭」畢竟只是一種應急的手段。如果掃墓沒有了原來的過程,這樣的動作是否失去以往的必要性?一旦習慣網上掃墓,會否最後也不再需要掃墓了?這都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