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蘇聯助蔣介石反攻大陸? 「反共抗俄」下的台蘇合謀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反共抗俄」、「殺朱拔毛」曾經是冷戰時期台灣隨處可見的政治標語,就連在1952年《國民學校課程標準》都特別強調「俄帝侵華史實」、「赤俄對我國的侵略」,並將蘇聯列為「我們的敵國」,國民黨政府成功將對俄羅斯的敵視感形塑成為一代台灣人的集體記憶。然而,自蘇共與中共全面決裂後,莫斯科竟曾私下接觸蔣介石,企圖助蔣反攻大陸、推翻中共政權。

1951年,在台灣南投縣立初級中學裡,教室黑板上寫着「奉行三民主義,擁護反共抗俄」。(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49年10月9日,時值「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中國大陸地區的最後一個雙十國慶節前夕,蔣介石發表《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稱:「中共匪黨這次在北平揭幕的戲劇(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完全出於俄國侵略主義者的導演」,「 北平偽政權系俄帝傀儡,其性質與偽滿無異。俄帝制造偽政權,乃對中國的直接侵略,即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所以「反共抗俄,實為我中華民國存亡、三民主義成敗的決定關頭」,而「反共抗俄」也就成了「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的基本國策。按理說,蔣既將失去大陸的責任歸咎於蘇聯,為何又於1968年私下與蘇聯暗通款曲?原來這是與中蘇關係決裂有關。

1960年,正值中國大陸進行「大躍進」、農業集體化政策,操之過急地發動群眾大搞經濟建設,不僅超出了當時政府的實際能力,亦對糧食生產過度樂觀估計,使得當大饑荒與大範圍人口死亡發生時,中共批評「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撤走專家、逼債」,並將「三年困難時期」的主要責任歸咎於蘇聯,讓中蘇兩國關係雪上加霜。1968年8月,蘇聯武裝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該國的改革運動(布拉格之春),1969年3月,中蘇邊境又爆發珍寶島事件,這使中共意識到,由蘇聯控制下的社會主義陣營不允許出現與蘇聯模式相異的發展路徑,便轉向與美國積極改善關係,以防備蘇聯發動突然的武裝干涉。同時,蘇聯開始寄望於台灣的蔣介石能反攻大陸、推翻毛澤東,以解中共擁有核武的芒刺在背。

昔日在台東綠島監獄牆上寫着「台獨即台毒、共產即共慘」的政治標語。(Facebook@藍博洲)

不過,曾在蘇聯手上吃過大虧的蔣介石雖然看到「反攻大陸」的契機又一次來到,卻相當謹慎地分析蘇聯接觸自己之目的:「培植其新的中共,以重温其控制大陸之迷夢,而其最大關鍵仍在排美以獨佔我大陸也。」迨蘇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更加積極聯繫台灣,蔣判斷,美國長期以來一直阻止自己反攻、甚至多方阻撓:「美國之無智與兇險,其與俄共相較實有過之,而其自私之作為,或更甚於俄共者也」;蘇聯雖然不懷好意,但仍應該加以利用:

我反攻復國政策,亦只有利用俄共此一轉機,方能開闢此一反攻復國之門徑,否則如專賴美國,凍結我在台灣為其家犬,決無光復大陸之望。此為國家存亡、民族盛衰之最大關鍵,不得不有此決定,但必須十分慎重出之。
《 蔣介石日記》

蔣介石深知自己只是美國在西太平洋戰略佈署的一枚棋子,與「家犬」無異,長此以往,不僅反攻無望,更會永遠受制於美方。於是蔣認真思考對蘇政策的幾個原則:一是希望蘇聯不干涉中國內政,亦即中共問題為內政問題,不製造第二個中共來替代毛共,並且維持新疆與東北行政主權的完整;二是中國大陸為實行三民主義的中華民國,邊疆臨省不扶植共黨;三是恢復孫中山「聯俄容共」時期的中蘇合作精神;四是堅持主權、領土與行政不受侵犯;五是解決外蒙古的獨立問題。有了以上但書,蔣介石終同意化名為維克多•路易斯(Victor Louis,1928─1992年)的英國《倫敦晚報》駐莫斯科記者(實為蘇聯克格勃(KGB)海外工作人員),於1968年10月22日抵台訪問。

維克多•路易斯(Victor Louis),一位工作於西方媒體並且在克格勃內有資深地位的蘇聯記者。(網絡圖片)

路易斯在台期間,除了四處遊覽觀光,並與魏景蒙(新聞局長)、陶聲洋(經濟部長)、葉翔之(國防部情報局局長)等台北黨政高層人員接觸,雖然未能見到蔣介石本人,但與國防部長蔣經國有了直接會面。蔣經國於10月29日與路易斯會晤,雙方並達成幾點共識:一是肯定台蘇雙方日後將保持接觸;二是台蘇彼此交換情報;三為迨毛垮台後,國民黨可與蘇聯合作;四是此次台蘇接觸,事後會技巧性地告訴美國。

後來魏景蒙在維也納與路易斯密會時,雙方商談也有了進展,像是路易斯傳達莫斯科的重要答覆:「不論由台灣或任何中國之一部份發生任何形式之爭執,蘇聯認為純屬中國內政與蘇聯無關,如形成內戰,蘇聯決不支持毛澤東」。其次是軍火問題,希望台方「提出交貨名單及地點」,顯然是在軍事合作上有實質進展。再者為同意台北派商務代表至莫斯科做生意,「以資聯繫」,代表蘇聯同意台灣在蘇設有可供直接聯繫、指揮的常駐辦事機構。最後是雙方應立即開始「交換情報」。後來路易斯傳達,蘇方認為和毛澤東已無複合可能,且在毛之後中共不會有親蘇派,所以「毛幫非消滅不可」。

魏景蒙(右)和蔣經國合影。魏景蒙曾任台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及總統府國策顧問,他的外孫女為台灣演員兼導演張艾嘉。(網絡圖片)

路易斯甚至建議魏景蒙,台北可提出希望蘇聯政治、軍事支持的清單,包括國軍發動反攻時,雖然蘇聯不會派遣軍隊與解放軍直接作戰,但台方可要求蘇聯先以導彈攻擊中國大陸沿海的軍事基地,或是要求蘇軍轟炸機空襲羅布泊,以及讓國軍飛行員使用西伯利亞或其他地方的蘇軍空軍基地等,雙方接觸已談到相當具體的部份。

不過國際局勢風雲詭譎,至1971年美國展開「乒乓外交」、基辛格(Heinz Alfred Kissinger,1923年─迄今)密訪北京,「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美方積極拉攏中國大陸共抗蘇聯的態勢已定,中蘇在東北邊界、河流等問題上籤訂議定書,雙方劍拔弩張的關係也已緩和,故於1971年後台蘇雙方的聯繫趨於冷淡,蔣介石也認為「此為俄共對匪之讓步」,再往後只剩下電話聯繫,無疾而終。蔣一度寄希望台蘇合作以實現反攻大陸的美夢,就此劃下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