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五十年】走出冷戰框架與反共意識 保釣青年「向左轉」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近期,日本沖繩縣石垣市議會提出議案,擬將釣魚島(台灣方面稱釣魚台)的行政區名稱由「石垣市登野城」改為「石垣市登野城尖閣」,預計於6月22日表決通過,這使釣魚島歸屬爭議再次浮上台面。

6月9日上午,台灣「釣魚台教育協會」、「台灣釣魚台光復會」、「中華保釣協會」等保釣團體,前往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前抗議,眾人高喊「還我釣魚台」、「保護漁權、保障主權」等口號警吿日方勿進行更名,亦抨擊民進黨政府對日本卑躬屈膝。

其實從1970年代開始,由在美國的台灣留學生發起「保衛釣魚島」,就已揭開迄今50年「保釣運動」的序幕。

針對日本沖繩縣石垣市議會提案將釣魚台改名,台灣保釣團體於當地時間6月9日上午率眾赴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前抗議。(洪嘉徽/多維新聞)

美國「歸還沖繩」引發了海外保釣運動

1970年,經媒體披露,美、日兩國政府打算就即將到期的《美日安保條約》進行談判,磋商「歸還沖繩」問題,並準備於1972年將釣魚台列嶼與二戰後託管的琉球群島一併「歸還」日本,加上日本加緊在該海域頻繁活動,引發了海內外中國人的憤慨。

同年8月,台灣《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先後刊載四篇從國際法、地理及歷史等角度論述釣魚台列嶼屬於中國,並批評日本無理要求的文章。9月1日,台灣基隆、蘇澳兩地漁會以事實說明釣魚台列嶼乃中國領土,而且要求台灣政府派船護漁。台《中華雜誌》也自該年度的9月號跟進,持續刊登關於釣魚台列嶼歸屬的資料、時事短評。台大哲學所碩士生王曉波(筆名茅漢)、政治所碩士生王順共同撰寫《保衛釣魚台》一文,並刊登於該年《中華雜誌》11月號。文中引用1919年「五四運動」中北京學生《吿全國同胞書》的名言「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敦促台灣政府表明立場、展開實際保釣行動:

我們要向生活在台灣的1,500萬同胞呼籲:……我們上一代用『五四運動』來答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山東的企圖,並且喚醒了中華民族的國魂,使得日本帝國主義不得不暴露其帝國主義的侵略面目。難道50年後的這一代中國青年,真的就要眼 睜睜看着我們的國土讓列強們用『聲明』、『密約』而斷送嗎?……我們上一代用鮮血和頭顱所爭回來的釣魚台群島,難道真要由我們的手中斷送出去嗎?我們要用力量和行動來證明,這一代青年同樣具有保衛國土的能力和決心!
王曉波(茅漢)、王順,《保衛釣魚台》

上述文章經過廣泛轉發後,迅速在留美學生中發酵。1970年11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台籍留美學生開始集結,並於12月16日組織成立「保衛中國領土釣魚台行動委員會」,討論釣魚台主權歸屬問題,並主張「外抗強權、內爭主權」、反對美日私相授受,緊接着以紐約、芝加哥、華盛頓、耶魯、賓夕法尼亞、康奈爾等美國各大學的台籍生為主,陸續成立「保釣會」或「保釣分會」,有計劃地舉辦釣魚台問題座談會、出版各類「保釣」刊物,風風火火地探討各種可行的「保釣」方法,最終定於1971年1月29日、30日在全美各地發起第一次大規模的示威遊行。

1970年,美國宣布將於1972年將琉球與釣魚台交付給日本,引起港台與海內外廣大華人學生抗議遊行,史稱「保釣運動」。圖為1971年美國華盛頓保釣遊行。(騰訊網)

例如「紐約保釣分會」確定了遊行主軸:一是堅決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再起;二是全力保衛中國對釣魚台列嶼的主權;三是反對美國偏袒佐藤榮作內閣(1964—1972年)的陰謀;四為主權未決前拒絕任何國際共同開發;五是遊行中所使用的口號是:「釣魚台是我們的!」、「同胞們,團結起來,打倒日本軍國主義!」、「反對出賣釣魚台!」、「牢記珍珠港事件!」、「不准再出賣中國的土地」、「粉碎日本—美國帝國主義」。

不過由於當年兩岸正在競爭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席位,為避免不必要的政治分歧出現,兩岸在美留學生達成共識,一同前往日本駐美大使館前抗議,但不攜帶任何旗幟(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和「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宣言和演講都避免提到「政府」,統一口徑只稱「中國」,以免隊伍中發生摩擦。

「保釣運動」:台灣青年「向左轉」

已故台灣「保釣運動」健將林孝信(1944─2015年)曾表示:「台灣人至少有三、五千人和保釣有關係,但在保釣前已接觸社會主義思想的,我估計不會超過20個」,這意味着,許多台灣民眾是在經歷「保釣運動」之後,開始對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有了不一樣的想象與認識:

保釣運動以來有一批留學生對台灣政府徹底失望,那時剛好中共與美國發生乒乓外交,美國尼克森總統前往中共訪問,這樣發展過來,中共的聲望突然提高。很多人在保釣運動中,見過了兩次肅清,對台灣政府很失望,甚至是絕望,不指望台灣政府會來保釣,甚至你要保釣,它還把你當作需要整治的對象,當敵人般對付,當黑名單來打擊你。這種狀況下,台灣政府不能依靠。

確實,由於在冷戰體系中選擇靠向美國陣營的國民黨政府,嚴重依賴美方對台軍售、軍事合作與經濟援助,以對抗隨時有可能發生的解放軍武力攻台,並藉由黨國機器強勢宣傳「反共文藝」,形成以美國馬首是瞻的政治軍事文化政策。在政治戒嚴、侵害人權與文化高壓統治中成長的台灣青年看不到對未來的希望,為一的寄望就是到台大讀書、赴美國留學,出現了「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諺語。但等去到美國之後,見到了又是另一副光景。

1966年,中國大陸發動文化大革命,左翼激進思潮迅速向全世界傳播,至1968年達到顛峰;1968年5月,法國發生「五月風暴」,巴黎學生要求教育改革,並促發法國共產黨(PCF)與工會聯合總會(CGT)動員了超過900萬工人,引發了二戰後歐洲歷時最長的工潮。1970年,正值美國民權運動與反越戰運動風起雲湧,赴美留學生見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與左翼思潮蓬勃發展,以及美國國務院對「保釣」遊行的傲慢回應,稱「釣魚台為琉球群島一部份」,表示日本可以對釣魚台進行直接管轄。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美留學生間保釣運動影響巨大。(資料圖片)

即使有旅美學者趙元任、余英時、李遠哲、張系國在內的500多位華裔師生上書蔣介石,呼籲台灣政府抵抗日本新侵略,並拒絕參加《中日韓聯合開發海底資源協議》,但台灣政府消極回覆,台灣駐美大使館的徹底不對話,學生們開始質疑過去認知美國作為「世界警察」的正當性,亦不再信任國民黨政府,同時部分學生也開始認為:西方國家正通過意識形態助長、掩蓋其新殖民主義的惡行。

就在學生們於運動結束後進行反思總結之際,議題也逐漸發展到討論中國的前途上,他們意識到美國為了「聯中制蘇」,中國大陸的國際地位愈發舉足輕重,成為強而有力的一股國際力量。不少人懷抱着「去新中國看一看」的願望,或是公開表態支持大陸政府對抗帝國主義,甚至附和中國大陸當時提出統一台灣的要求,這也是台灣至今一直存在的「左統派」出現之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