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筆下的台灣勝景 「彩墨寶島」展現全台「長青」之美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位於台北市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簡稱史博館),為國民黨政府遷台後所設立的第一座博物館,成立至今超過一甲子。史博館自2018年起進行整修閉館後,秉持着「修館不休館,服務不打烊」的精神,持續在全台各地開展,讓民眾在整修期間依然能夠觀賞其豐富的館藏。

為讓民眾欣賞其館藏書畫,史博館於7月10日起至2021年1月3日止,在新北市新莊區文化部南棟的一樓藝廊,舉行「彩墨寶島-歷史博物館館藏特展」展覽。

台史博館舉行「彩墨寶島」特展,邀請藝術家與官員蒞臨開幕式,前排左起依序為:藝術家蘇峰男、羅芳、台文化部政務次长彭俊亨、史博館館長廖新田、藝術家蔡茂松、張韻明、羅振賢,以及鋼琴家卓甫見。(台文化部供圖)

台文化部政務次長彭俊亨在展覽開幕式致詞表示,藝術大師以水墨為媒材,畫出美好的台灣風景。近年,台文化部正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的政策,而藝術家的故事就是建構、重建台灣藝術史的關鍵。民眾通過藝術家的作品,以此知曉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如此一來便能對於台灣藝術史的面貌的理解越來越清晰、立體。

史博館館長廖新田致詞表示,史博館整修至今兩年半,仍努力不懈地在全台舉行巡迴展與其他博物館合作借展,更推出12場在線展覽,不因為閉館而中斷與民眾的交流。廖新田向民眾報吿,目前史博館已整理並修復完成6萬多件館藏。由於史博館最初為「歷史文物美術館」,故館內也有相當豐富的藝術品,通過這次修館整理出《戰後台灣美術史辭典》,該書將於2020年底出版,方便民眾深入了解戰後台灣藝術發展。

台灣由於兼具山海勝景,往往成為藝術家彩筆描繪的對象。史博館的館藏中,便有許多以台灣地景為主題的傑作。因此特別規劃「彩墨寶島」展覽,透過25幅複製畫作,分為四大主題:北部人文薈萃的蒼綠、中部森林蓊鬱的濃綠、南部物產豐饒的翠綠,以及東部依山傍海的碧綠,同時作為展覽主色調,希望觀眾置身於綠意盎然的情境中,感受台灣山水的「長青」意象,並通過藝術家的視野,體會台灣彩墨創作之藝術美感,欣賞台灣豐富的地景樣貌。

台灣的水墨藝術發展,要歸功於1949年來台的藝術家,他們運用深厚的筆墨根基、學識修養與觀察,在「師古人」的基礎上,讓台灣1950至1980年代書畫大放異彩。更發展出結合台灣自然人文環境,開創「台灣風貌」山水畫,其中最為知名的水墨藝術家,莫過於張穀年(1906-1987年)與傅狷夫(1910-2007年)。

傅狷夫,1910年出生,浙江人。以獨創技法描繪台灣風景,開創「傅家山水」。 《大里濤聲》即使用了「點漬法」畫海、自創的「裂罅皴」描繪山石。(林君穎╱多維新聞)

本次展覽也展出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如張穀年的《烏來觀瀑》,以寫生方式描繪烏來名勝,更把烏來台車繪入畫中,增添了日常生活氣息,讓民眾在欣賞大師的山水技法時,也以此拉進了與水墨畫距離。而開創「點漬法」畫海、以自創的「裂罅皴」描繪山石的傅狷夫,其作品《大里濤聲》,不僅畫出海浪之洶湧波濤,也描繪出台灣特有的山石景觀。通過25幅畫作,可以深刻感受到藝術家們的真摯情感,以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張穀年,1906年出生,江蘇人。《烏來觀瀑》為張穀年於1961年新春時創作,除了畫作主題的烏來瀑布外,還可以看到右下角繪有烏來台車。(林君穎╱多維新聞)

今日的台灣民眾,由於政治因素的影響,對於傳統中國水墨畫總有距離感,認為其藝術創作古老又無變化,或覺得藝術家所描繪出的寫意風景與現實差距太大,難以體會其創作精神。不過此次史博館挑選出的25幅描繪全台風景名勝之畫作,可以清楚觀察到藝術家在展現傳統技法的同時,也畫出他們所見的美景。「台灣風貌」山水畫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並非單純重複古人的畫作,也絕非是技巧堆迭,而是畫家實地觀看與推陳出新的技法,結合土地的情感創作而成。藝術大師用作品紀錄了台灣過往的面貌,讓今日的民眾得以窺看過往的景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