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崇神敬祖 為何閩南方言中有這麼多「鬼」?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世界各地的華人在小心翼翼度過農曆七月時,是否有發現在日常生活用語中,「鬼」出現的頻率很高呢?例如:神出鬼沒、牛鬼蛇神、鬼鬼祟祟、有錢能使鬼推磨等。除了成語俗諺外,其實各地方言裡也常有鬼的蹤跡,如粵語:「咁鬼開心」(非常開心)、「搵鬼得閒打壓佢」(誰有空打壓他);閩南語的「假鬼假怪」(裝神弄鬼)、「人牽毋行,鬼牽溜溜行」(指人是非不分,正事不做,偏要做壞事)等。中國人怕鬼,但為何日常用語裡鬼字的出現機率這麼高呢?這要從中華文化的鬼神信仰找出答案。

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加上中國民間豐富的鬼神信仰,鬼的種類就越來越豐富了。圖為元代畫家龔開所繪的《中山出遊圖》(局部),民間一般將其稱為「鍾馗嫁妹圖」,此為嫁娶隊伍後方的小鬼。(Facebook@藝術-背後的故事)

為何官話與方言有這麼多鬼?

西漢成書的《禮記.祭法》稱:「人死曰鬼……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東漢《說文解字》也載:「人所歸為鬼。從人,像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凡鬼之屬皆從鬼」,人與鬼的差別一目瞭然。不過《左傳.昭公七年》的一條文獻紀錄,顯示了鬼的變化:「子產曰:『匹夫匹婦強死者,其魂魄猶能憑依於人以為淫厲。鬼有所歸,乃不為厲。』 」,大約於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代,人們就已將鬼分類,遭人殺害、死於非命的橫死者,若得不到祭祀、魂魄有所依歸的話,就會變成厲鬼。

閩南諺語中的祭祀文化

查找閩南語的諺語,就能發現與鬼有關的諺語十分常見,如:「小鬼毋捌見過大豬頭」,指見識淺薄、少見多怪。照字面翻譯為:小鬼不曾看過大豬頭,為何沒看過大豬頭的小鬼,就代表見識淺薄呢?這要從閩南地區的民間祭祀文化說起。

承襲閩越好巫尚鬼風俗的閩台地區,平常的祭祀物品種類繁多,有香、燭、牲禮(以祭祀為目的而宰殺的牲畜)、茶酒、金銀紙、粿等,其中牲禮為祭祀重點。牲禮多為豬肉、雞、鴨、魚等肉製品,視祭祀活動大小、對象與性質差異,可分為五牲、四牲、三牲。

通常在宮廟主神聖誕、新建或重修廟宇(建醮大典)等重要場合,才會看到五牲,也代表信徒對神明最虔誠的敬意。(Facebook@道濟堂)

「五牲」意為五項牲禮,主要上供於大神(宮廟祭祀之神,可謂之大神)與隆重祭典。牲禮有全豬(以豬頭與豬尾巴象徵全豬)、全鴨、全雞、全魚、蝦(或豬肝、豬肚),由於豬頭為牲禮之首,位置擺放為正中央即「中牲」、雞鴨則放在兩側為「邊牲」、魚蝦則擺在後方為「後牲」或是「下牲」。

「四牲」即四項牲禮,為一大條豬肉、全雞、全鴨、海鮮(蝦、蟹),一般喜慶場合、神明聖誕都能常常看到四牲。「三牲」即三項牲禮,不過還有大小之別。「大三牲」,平常僅稱為三牲,主要供於土地公、灶神等小神或是平常小祭,是最基本也最常見的牲禮,為三層豬肉、全雞、全鴨、全魚,禁用牛肉與狗肉祭祀。「小三牲」則是最為簡略隨便的,只有一小塊豬肉、豆干、雞蛋,僅用於下級鬼神、犒兵將(五營神將)、消災之用。

與五牲相比,小三牲非常簡陋。圖為供奉虎爺的小三牲。(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而小鬼,在閩南語除了是鬼的一種泛稱外,還有其他意思。人們認為小鬼在眾鬼的級別最低,因此多被視作類似人間的僕役角色。另外早夭的兒童,若死後成為鬼,人們也多稱其為小鬼,如民間巫術「養小鬼」,即豢養夭折孩童的鬼魂,來改善自身的財富與地位。從前述牲禮祭祀規定,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小鬼根本不可能有享用大豬頭的機會,既然沒看過,自然就孤陋寡聞了。

閩南諺語與歷史上的族群衝突

還有句閩南語諺語和台灣歷史有關,即:「少年若無一擺戇,路邊哪有有應公」(意為勸誡人們不要逞血氣之勇,不過此句也常用來形容來台漢人冒險犯難的精神),照字面翻譯為:年輕人如果不做件冒險的傻事,路邊怎麼會有有應公。「一擺戇」指冒險犯傻,那「有應公」是什麼呢?有應公即路邊的孤魂野鬼。

圖為台灣新北市觀音山上的金斗公。金斗公為有應公信仰的一種,主要奉祀無主孤魂。(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出於對鬼的敬畏之心,在面對無歸宿的孤魂,人們通常抱持的信念為:「人死無祀,即成厲鬼,遊食四方,為害社稷;若有所歸,乃不為厲,立祀祭之,有求必應」,因此會為其蓋座小廟奉祀,據說這些鬼魂十分靈驗,有求必應,因而稱為「有應公」。這種蓋廟祭祀的方式,為漢人「祭厲」(祭祀惡鬼,以求免於作祟)的型態之一,通過祭祀建祠的方式,把厲鬼轉為厲神,再通過祭祀群體讓厲神成為香火神。

台灣基隆市每逢農曆七月舉行「雞籠中元祭」,其由來即與當地械鬥、有應公信仰有關。(台灣交通部觀光局)

而台灣民間有應公信仰相當普遍的原因,還與明清以來的族群衝突有非常大的關係。歷史上來台漢人在開發過程中與原住民的武裝衝突,以及漢人群體之間的閩粵、漳泉械鬥,都造成大量枉死的人們,迄今台灣基隆市每逢農曆七月舉行的「雞籠中元祭」,其由來即是祭祀當時械鬥死難者有關。因此這句話,便是在台灣清代械鬥過程中產生,勸吿年輕人別逞匹夫之勇,不然有應公又要多一條冤魂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加上中國民間豐富的鬼神信仰,人們多相信萬物皆有靈,鬼怪也愈來愈多:以閩台為例,就有數不清的鬼怪,如:無頭鬼、雨傘鬼、水鬼、矮仔鬼、枉死鬼等。

不論是哪種語言、方言,都藴含該族群豐富的文化內涵。由於語言來自生活,其所形成之諺語,更保存著人們長年累積下來的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而在民間信仰氣氛濃厚的福建、台灣,人們對於鬼有諸多禁忌,為了趨吉避凶,自然也產生許多配套的祭典儀式,來滿足心靈上的需求。這種深入人心的鬼神信仰,自然就成為方言諺語的重要素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