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之島》:生態浩劫預言 繪出南島風情的末日漫畫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面對日益惡化的天氣、逐年上升的海平面,如何從另一個角度喚醒、提升大眾對自然環境保護意識,一直是當今社會的重要議題之一。由台灣慢工文化製作、結合南島文化與生態浩劫的「預言」漫畫-《蜉蝣之島》於2020年9月出版,期盼通過全彩手繪的漫畫內容,帶領讀者們感受生態崩潰後,人們如何在這個世界努力生存。

台灣漫畫《蜉蝣之島》原創團隊導演林正庭(右)、漫畫家葉長青(左)、劇本李尚喬(中)出席漫畫原稿展。(林君穎╱多維新聞)

慢工文化於《蜉蝣之島》推出後,於2020年10月2日至25日,在台灣漫畫基地舉辦「《蜉蝣之島》原稿展」,讓讀者們近距離觀賞漫畫原稿,一窺作品的誕生過程。慢工文化特地於9月30日率先舉行原稿展開幕活動,邀請《蜉蝣之島》原創團隊導演林正庭、漫畫家葉長青、劇本李尚喬與編輯黃佩珊出席,並由繪者葉長青親自解說漫畫原稿的設計理念。

漫畫《蜉蝣之島》,內容講述當地球被海水淹沒後,殘存下來的陸地、人們各自形成獨立的島嶼城邦。人類為了繼續生存,在名為「蜉蝣」的漂流島逐浪航行,而發生走私交易、掠奪等故事,漫畫以此分為三個故事:《奶與蜜之地》、《等待花開時》與《她與島之歌》。

《蜉蝣之島》的故事原型為曾入圍台灣金馬創投會議、已開發超過六年的同名動畫前傳,由台灣動畫團隊「Studio REALS」的導演林正庭策畫、再由台北藝術大文創國際學程研究所畢業的李尚喬擔任腳本作者,而動畫概念美術以及漫畫,則是葉長青繪製。

漫畫《蜉蝣之島》原創團隊導演林正庭(左)、漫畫家葉長青(右)、劇本李尚喬(中)正在解說漫畫原稿的理念。(林君穎╱多維新聞)

被問到為何舉行「《蜉蝣之島》原稿展」,慢工文化社長暨《蜉蝣之島》編輯的黃佩珊回答,「因為長青的彩圖太美!」。全書共100多頁的《蜉蝣之島》,都是葉長青以手繪,使用鉛筆、蠟筆和淡墨水彩,一一捕捉末日殘破的世界、危險的飛行任務、消逝的動植物及堅韌的倖存者。

《蜉蝣之島》的故事如何產生,林正庭回憶,其實是在潛水時發現到,海洋並非過去所說的,有豐富物種與美麗的珊瑚。實際上,他所看到的海洋,已沒有多少魚類,而且珊瑚都白化了。而林正庭本身也是美術出身,相當喜愛動漫畫題材,因此想通過動畫、漫畫,這個台灣尚未成熟的產業,來傳達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的訊息。《蜉蝣之島》的故事經歷多次修改,從最早的《末日男孩》、《最後的卡夫特》,再到漫畫版的《蜉蝣之島》,才終於確定好故事的架構。擔任腳本的李尚喬,則回憶合作過程主要是重新梳理林正庭想要的風格元素,並在討論時回過頭深入了解台灣的南島語族文化。

葉長青則回憶作畫過程,在討論《蜉蝣之島》的世界觀呈現後,他決定把歐洲漫畫與日式動畫的風格相結合,還回到畫室學了一年的水彩,讓技法有所突破;極具張力的線條與奔放的色彩,光是看着平面畫稿,就能感受到畫中的風聲、戰鬥聲、歌聲,宛如置身其境。

原稿展也依照漫畫裏的三個故事分為三大區域,通過原稿的陳列,民眾可以近距離細看繪師在畫稿上的筆觸。例如,《她與島之歌》除了使用鉛筆與水彩,葉長青還使用蠟筆,在畫紙上塗抹、刮擦、疊加,讓讀者感受到盲聾啞少女的豐富內心世界。除了觀察技法,看見曾經修改或加強過的細節,更能感受到漫畫家在作畫中投入的專注與用心。

除了漫畫原稿外,展覽同時也展示了《蜉蝣之島》漫畫最初期的草稿、分鏡稿與失敗畫稿,讓民眾清楚看到葉長青的繪畫思路過程,以及無數次的嘗試與調整。由於《蜉蝣之島》為同名動畫的前傳,因此展覽特別展出製作中的動畫概念稿,那是團隊開會時,葉長青在一旁塗塗抹抹,跟隨討論的內容快速捕捉末日世界可能的樣子。

《蜉蝣之島》原稿展於10月2日至10月25日,在台灣漫畫基地展出。除了開展當天繪師葉長青將會再現場籤書外,慢工文化也策劃了一系列《蜉蝣之島》的講座活動,希望透過漫畫呈現台灣特有文化並一起反思生態浩劫下末日會否提前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