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土1000多年前「古羅馬風格」浴場 具地熱功能還可焗桑拿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內地考古學家近月在新疆發掘出一座始建於高昌回鶻(約公元10世紀)的公共浴場遺址,特別的是這座古代浴場還配備「地熱」,建築結構具有濃郁的古羅馬風格,而且還設有桑拿設備,出土遺物和內部裝飾則又體現中原地區特徵。

古代浴場具有濃郁的古羅馬風格(點圖放大):

古代浴場遺址位於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縣,浴場就位在唐朝墩古城東北部,總面積約400平方米。浴場結構是半地穴式,分上下兩層空間:下層基礎部分位於原地表之下,是煙道和供熱的基礎建築空間,上層建築則是原地表之上,是當時人們洗浴與活動的場所。

該浴場功能設施完善,分為門廳區、工作區和洗浴區,主體建築是洗浴區,東北、東南兩個空間可能為更衣室,北部可能為浴場的熱水室,西南空間可能為冷水室,中部空間與相連的東部、西部和南部空間可能為溫水室。西北獨立空間可能為浴場的熱水室或桑拿、蒸汽室。

參與挖掘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堅教授指出,浴場特別之處在於配備「地熱」。這種下層以磚砌支撐柱為支架,將建築分為上下兩個封閉空間的建築方式,在古羅馬時期《建築十書》中稱之為「挑空式地板」,即利用支撐柱構建浴場地下供熱系統,使用時爐灶燃燒煙火可通過支撐柱之間的煙道在浴場下層流動,形成「地熱」,用以維持浴場上層洗浴空間溫度。

羅馬式浴場大都以軸線對稱方式布局,藉此呈現浴場的宏偉和華麗,這一特點在新疆的浴場遺址也能看出。雖然浴場建築有古羅馬風格,但其裝修風格卻很「中式」,牆面有用墨線繪製的花卉等裝飾彩繪,加上遺址出土的陶壺、陶盆和方磚等遺物,都有明顯具有中原及本地特色。

學者初步分析,浴場所在的唐朝墩古城始建於公元7世紀上半葉的唐代早期,根據出土文物研判,浴場最初營建於高昌回鶻時期,蒙元時期還曾被改建沿用。

或為城市公共浴場 可供旅人使用

考慮到浴場遺址規模大、建築規格高、沿用時間長,期間又歷經多次修繕,魏堅推測,這座浴場作為城市公共浴場的可能性較大,「由於唐朝墩古城地處歐亞草原內陸地區,夏季炎熱,多大風天氣,冬季寒冷,無霜期較短,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建設公共浴場顯得合乎情理,一方面滿足城市居民日常清潔需要,另一方面可供往來旅人沐浴休憩」。

(新華社/天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