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回顧.博評】兒童的聲音,透過網絡傳得更遠

撰文:劉玉燕
出版:更新:

2017年將盡,我們亦迎來發展更成熟、覆蓋更全面的虛擬世代。在全球眾多網絡用戶當中,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佔了三分之一。最近,Facebook更針對兒童推出多項新功能,積極吸納這群日益擴大、潛力驚人的用戶。網絡世界看似虛擬,實際上已影響着現實社會,為兒童及青少年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想一想,我們準備好了嗎?

接觸全球兒童 不是夢

近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發表報告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2017: Children in a Digital World,就近年兒童及青少年使用數碼科技及網絡的情況,分析網絡發展與普及對他們以至世界的影響。曾經,或有人認為要協助全球每一名兒童是奢望,現在已非遙不可及。

以教育為例,很多因貧窮、衝突或居住地區等原因未能上學的兒童,資訊及通訊科技發達讓他們重獲教育機會。報告提到,巴西政府自2007年起積極推動網上學習,教師經視像對話授課,居於偏遠地區的兒童亦可上網讀書。同年,孟加拉有組織推出類似項目,僅需三名教師便可教導2,500名本因貧窮失學的兒童。

UNICEF在德國政府及各界伙伴支持下,於伊拉克難民營推行網上學習先導計劃,幫助數百名敘利亞難民兒童及青少年使用平板電腦學習。(© UNICEF/UN0148896/Anmar)

全民上網的年代亦令很多被邊緣化的、弱勢的兒童重新連繫社會。報告分享了一個個案,18歲的Ivan Bakaidov患有腦癱,嚴重影響其說話能力,「如果面對面跟人交談,我應該一個朋友也交不到。但現在,我在網上認識了很多好友。」網絡除拓闊了他的社交網絡,還令他找到事業方向。「透過網絡,我像所有人一樣,能夠自由發展潛能。」

不得不提的還有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這位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奬者12歲時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寫網誌,記述在塔利班影響下的生活,令更多人得悉受衝突影響下兒童的困境。「我要告訴全世界,我們發生了甚麼事。」

兒童的聲音,透過網絡傳得更廣更遠,他們的權利和需要不會輕易被遺忘,社會地位或權力再也不是發聲的唯一條件。我們更容易接觸及幫助有需要的兒童,他們亦能活用網絡,分享感受和需要、尋求更多元的發展空間,甚至就各項公共事務和國家政策表達意見;在多項國際議題加入兒童的聲音。

是自由,抑或囚禁?

然而,網絡世界一刀兩刃,其暗藏的問題亦值得深思。報告指出,目前全球近3成青少年(15至24歲)、約3.46億人未能接觸網絡。在歐洲,4%的青少年無法上網,在非洲,數字升至約六成。試想像,至今仍無法接觸網絡世界的青少年錯失了甚麼?從最基本的學習資源、人際關係,以至世界動向,這些最弱勢的兒童與同齡者的差距進一步拉開,對建設共融和平等的社會將是阻礙。

另一隠憂是匿名問題和難以完全得知孩子瀏覽的內容,讓他們有機會在無人知曉及支援的情況下遇上不同程度的威脅,嚴重的更會危及性命。透過網絡,他們很容易接觸到犯罪資訊或被招募、誘騙進行不法活動。去年,UNICEF有報告針對來自25個國家、超過10,000名18歲青少年進行相關調查,八成受訪者認為他們身處網上性侵犯或被利用的危險中,過半數人認為朋友的網上行為存在風險。

UNICEF與「WePROTECT」全球聯盟合作,呼籲各國政府拓展包括執法在內的刑事司法系統、相關兒童福利和資訊科技等部門,再配合社區組織之力守護兒童,期望兒童充分享受網絡帶來的好處,同時免受網上暴力、剝削和虐待。

(© UNICEF HK/2017)
(© UNICEF/UN018678/Zehbrauskas)

虛擬世代 連繫社會

無疑,資訊及通訊科技正高速發展,我們已不能把兒童拒諸這個世界門外,但如何平衡及守護他們免受威脅,卻是我們需要緊守的工作。觀乎香港現況,很多孩子從小已熟習網絡世界,甚至流連忘返,漸漸失去跟現實社會的緊密聯繫,我們應是時候鼓勵及引領他們平衡網絡與現實世界,在不同的平台健康和全面發展。我們更要把握其早期發展黃金階段,一步步伴着他們認識世界,啟發潛能,迎接更理想的未來。

(© Dump Youth/2013)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