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來稿】機械人愈來愈有人性,學生卻愈來愈機械性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阿絕奇順

香港對STEM教育近年可謂趨之若鶩,但只要你問問師生為何會大搞STEM,除了會答「政府要我搞」之類的答案外,另一批答案應是:有趣、學習未來科技、造福後代之類。香港教育極少從意義及未來需要入手,結果就是甚麼都要做、全人教育、人做我就做。

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及高齡人口最多的國家,加上日本出生率低,預期未來四十五年內,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全國四成,即是子孫數量不足照顧老人的問題,於是早於2009年,其實快是十年前了,Toyota已打造了「女性」機械人Robina及「男性」機械人Humanoid,二「人」分別是照顧老人及家務助手,解決照顧老人人手不足的問題。

豐田(Toyota)打造的「女性」機械人Robina。(視覺中國)

十年前香港學界的機械人只是在踢球與相撲。大家可能會認為國情不同,所以香港不用學習這些東西,但可惜國際上日本、中國、美國、南韓和德國五大國家從2005年已在機械人巿場領先全球,而非洲亦成立了機械人網絡(AFRON, African Robotics Network),當西方還是恐懼機械人會取代人類時,未來的機械人很快會融入我們的社會、工作與生活。

西方的《銀翼殺手》、《科學怪人》、《異形》等均反映對機械的恐懼,香港周邊的東方文化卻是一直強調人和機械要完美結合,看過日本科幻卡通你就明白東西之分野,日本文化甚至接受機械人伴侶。作為東方文化其中一個核心:香港,這個未來教育及STEM的趨勢是不可不知。

機械界最熱門的討論點是奇異點(singularity),亦即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慧之時,就是銀翼殺手K和戴克會反思自己不應是複製人而是人類,及攻殼機動隊中少校有具有全生化義體並自由意志的時候。

銀翼殺手K和戴克。(《銀翼殺手2049》電影劇照)

這與教育有何關係呢?教育不應單在技術上如:coding、robot mak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等範疇,教育精髓應在如何與人,包括機械人溝通、協作,如何應用大數據去改善人類生活、認識世界的變化與科技當中的角色。現在機械人雖然可以服務、簡單溝通及下圍棋,人類的思考能力、應用能力和道德價值判斷才是凌駕於未來機械人的寶貴資產,可惜我們的教育最忽略此部分!屆時未來機械人若具備人工智能時,香港人相信馬上被取代。

最諷刺的是,機械越趨人性,現今教育下的人卻越趨機械性。通識科考的是多角度思考,但準備的方法卻是背格式、重點、例子等。所謂全人教育,但大家最關注的都是入大學、學術能力和人工收入等。所謂愉快學習,最終是起跑線鬥前,能力鬥多。最近新聞報導一見習律師因醉酒打女友而鬧上法庭而入罪,法官說得好:「酒品衰,讀幾多書都無用﹗」

但我想講,在香港考好個試,找份筍工,卻是真的很有用,更諷刺的是,我見過有學生,社交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及IQ頗低,但唯一能力高的是基本思考及極佳的書寫能力,我斷言:這位同學會在香港「脫穎而出」,入到大學,也會有不俗的工作。

君不見鄭若驊之流可以用低層次借口欺騙自己,欺騙大眾而續任律政司一職?香港教育的未來只訓練懂得遊戲法則的機械人,但未來的機械人將會發展成一個人。若不再察覺這個走勢,香港教育將失去意義。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