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和孩子談錢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孩子是父母最敏感的測謊機,父母的大話總是逃不過子女的耳目…父母自己大花筒,父親每年換新車,母親滿屋是鞋和手袋,很難跟子女談節儉。測謊機清楚看到父母的價值觀,教一套,做一套,只會突顯父母的虛偽。
蔡東豪
和子女談錢是項一生一世的工作,子女長大成人後也不會停止發問,這是雙方需要不停學習的人生工程。(資料圖片)

在子女長大過程中,父母感到的苦惱之一,是被問及關於金錢和性的問題。父母明知這些問題必定會出現,但心態是得過且過,最好是蒙混過關。每次出現時,父母總是措手不及。千百年來,人類被金錢和性困擾,處理的方法很多時笨拙至最後令人後悔。關於金錢和性的錯誤,錯過不代表學精,自問公開談性的功力未夠,我還是談錢。

子女問「有錢嗎」合情理

來自子女最常見兩個問題:「我們有錢嗎?」及「你有多少身家?」子女關心父母的財富,其實合情合理,他們或者擔心父母可否維持現有生活水平,繼續供書教學。作為家庭成員之一,提出問題並無不妥。父母的看法卻是相反,跟子女談錢沒好結果,最常見的處理方法是設法逃避。如果子女談錢是打開潘朵拉盒子,我有壞消息告訴父母,這盒子早已被打開,未打開的話,很快會打開。我的建議是早講早着,子女眼中,父母不斷逃避,代表這件事一定是危險兼邪惡。我有五個看法:

一、金錢和性之間真的有很多共通點,關於子女的認識,最實際共通點,是子女知道的比父母估計的多。父母總是覺得子女天真無知,其實他們好醒,考試成績未必反映子女對金錢和性的認識。中產或以上的父母,最擔心子女在別人面前吹噓家庭的財富,這樣做當然不好,但私隱跟秘密有分別。父母刻意把金錢當作為秘密,子女更加有好奇心想知道更多。

好奇心大部分時候是好事,問題出在關於金錢的討論,性質通常是複雜,子女欠缺充分背景知識作出判斷。這也是父母不想和子女談錢的原因,因為子女「知啲唔知啲」,便選擇不談。跟性一樣,父母不談,不等於子女不會接觸,通常出現反效果,因此父母應該爭取談錢的主動權。

父母言行一致很重要

二、其身要正。孩子是父母最敏感的測謊機,父母的大話總是逃不過子女的耳目。想深一層,怎可能蒙混過關,有誰比子女和父母更多時間相處?父母的舉動、偏好和待人接物,子女全部看在眼裏。父母必須誠實,對自己,對子女,也要誠實。父母自己大花筒,父親每年換新車,母親滿屋是鞋和手袋,很難跟子女談節儉。測謊機清楚看到父母的價值觀,教一套,做一套,只會突顯父母的虛偽。

有人認為,子女是父母的願望投射,即是,父母做不到的,就希望子女能夠做到。然而,子女看到的可能只是虛偽。父母或者有很多關於實際的苦衷,但溝通不夠的話,隨時好事變壞事,坦白通常是最穩當的一條路。

三、多講一點。父母不放心跟子女談錢,另一個原因是父母深明隨錢而來的是責任,不想子女太早負上不必要的責任。我的看法照舊,子女的成熟遠超父母的掌握,很多時當局者迷,外人看得更清楚,子女老早已長大了。父母和子女談錢,雙方地位一高一低,最常見一句是:「第日你做人父母就知道」,這句話在子女眼中是廢話,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今日,不是第日。

跟子女談錢,關鍵詞是「談」,過程是平起平坐,不是大人教細路。老實說,關於錢,父母很可能仍在學習,而且很多關於錢的問題沒明顯答案,須時間和耐性去探索,何不讓子女一同參與探索過程。

藉溝通塑造價值觀

四、很多關於錢的問題沒統一答案,以問題回答問題,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子女問:「我們有錢嗎?」父母可反問:「怎樣才是有錢?」從子女的答案可看到他們的金錢認識有多深,父母可調節至子女的認知水平,進一步討論。父母跟隨可問另一問題:「你認識最有錢的人是誰?」看子女以怎樣眼光看有錢人,從中可看到子女的價值觀。重點是,子女的價值觀在形成期,有機會改變,父母有能力及有責任塑造子女的價值觀。

有一種職業的人喜歡以問題回答問題,是律師。律師肯定是聰明人,客人自問自答,律師細心聆聽,而且全程收費。

五、囤重兵監視零用錢。講多無謂,真實用錢最實際。零用錢有兩個階段:子女擁有定額零用錢之前及之後。之前可以單一項目模式,由子女決定怎使錢,觀察決策能力。什麼是重要事,什麼行先行後?從實際用錢可看到子女的金錢觀。定期零用錢的關鍵,是本身的意義,點解子女可以定期獲得零用錢?原因可能是分享父母的部分財富,可以是當作做家務的報酬,可以是沒意義,只是滿足用錢的需要。

父母需要和子女講清講楚,這筆錢的意義,然後觀察子女的金錢觀。零用錢是子女第一次做budget,可肯定的是,他們會犯錯。犯錯後怎補救,怎從錯誤中學習,是學習budget的必經階段。

和子女談錢是項一生一世的工作,子女長大成人後也不會停止發問,這是雙方需要不停學習的人生工程。「爸爸你有幾多身家?」這問題將會問到老。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