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聲音刺激小腦袋,從聽覺中學習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我們為人父母,常以為自己聽覺靈光,卻忘了要多聽一點的,是孩子的心聲多於他們發出的叫聲。
Hello Bonnie
孩子都是先透過聽覺接觸外界的。(GettyImages)

沈爸爸通常都是家中最晚回來的一員,不過每當他回家時,雪雪總是第一個察覺的。她能在大門未打開之先,單憑電梯開關及走廊傳來的聲音,就認出那是爸爸的步伐。然後逕自走近門口,迎接爸爸回家。

起初我總驚嘆,以為這小朋友要麼就是與爸爸心有靈犀,要麼就是聽力驚人。

回頭一想,其實一切都不難理解。早在孩子出生之前,他們已開始用耳朵去認識這個世界。因此,嬰兒在出世後會對媽媽的聲音特別敏感,或對曾在媽媽肚中聽過的音樂或聲音格外有印象。這些小知識,大部分媽媽在懷孕時都曾在育嬰書或媽媽會中略有認識:孩子都是先透過聽覺接觸外界的

因此,街上車輛駛過的聲音、樹上鳥兒的歌聲、水喉的流水聲、電梯的開關聲,全都可以成為小孩子的天線。上次談到不同的城市設計中,可加入一米以下小孩的角度,充份利用VAK (Visual, Auditory, and Kinesthetic) 三種學習模式,早前介紹過如何透過視覺(Visual)觸覺(Kinesthetic)學習,這次我們嘗試與孩子用聲音(Auditory)探索世界。

【相關文章:學習模式:你是V型、A型、定K型學習者?】

網上圖片

自製樂器 用耳朵辨別聲音

在歐美澳紐等地,不少家庭屋前都有草地或花園,足以擺放一些戶外設施以供小朋友玩樂,上圖的音樂牆便是一例,它足以令小朋友玩個痛快。家長只要善用家居剩餘物資,包括水喉、餅乾鐵罐、煲蓋、鋁碟等「樂器」,便可湊成一套獨一無二的Drum Set,讓孩子盡情發洩精力、享受敲擊樂趣的同時,也讓他們用耳朵辨別不同物件發出的聲音。在這些發聲設施薰陶下,說不定能孕育出一兩個樂團的未來鼓手!

當然,我們在港都面對土地供應問題。不過,要孩子動動耳朵,不一定需要很多空間。來自英國的朋友曾跟我分享CBeebies Prom 兒童頻道片段,節目不時將日常生活的聲音,例如地鐵聲,巴士鐘聲等融入於交響樂中,非常有趣。對孩子來說,這些聲音既熟識又新奇,難怪節目大受0-5歲小孩及他們家長歡迎。

聽音樂頻道或播放唱碟,固然是一種方法;就地取材、廢物利用,就更是另一值得推薦的做法。沒有草地花園,我們依然可以善用家中的餅罐、月餅盒,讓小朋友一嘗拍打盒子所發出的響聲;飲用樽裝水後,清潔一下膠樽,加入通心粉或波子,就能變出一種比沙鎚更有趣的新樂器。這些不用花費的玩具,都是孩子的寶藏。

由聽覺出發 學習新技能

雪雪也曾不止一次向我示範,她是如何透過聽覺學習。她對「煮飯仔」的玩具刀特別鍾愛,我常笑她拎着刀的樣子有《食神》「火雞姐」的神髓。她愛玩刀不是因為她愛煮食或劈人,而是因為她自小聽慣了刀子拍打砧板的「剁肉」聲,尤其在她滿6個月時開始轉吃固體,我們總先會把肉剁碎才給她吃。

當她只有8個月,牙牙學語時,有一天她對我說:「剁⋯⋯剁⋯⋯剁。」那時,我才明白,原來她一直很好奇這些聲音的來源,於是我買來了一套「煮飯仔」玩具,當中有木砧板連刀,以及可供剁/切的玩具食物,當菲傭姐姐在廚房剁肉時,我就拿出這套玩具,在她面前示範並發出相同的聲音。頭一次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她怔怔地看着我,然後小腦袋像開始明白「剁剁剁」是怎樣一回事。往後有一段時間,每次廚房傳來切肉聲,她也拿出玩具,專注地做相同的事,然後用笑容告訴我,她學懂了這種新技能。

嘗試與孩子用聲音探索世界。(istock)

以孩子的興趣出發,往往能令學習過程事半功倍。簡單如為他/她每一樣有興趣的動作、物件命名,已是豐富孩子聽覺領域及詞彙的第一步。小至每一段與孩子的日常對話、每一晚說睡前小故事或共讀圖書的時間,都是幫助他們善用耳朵的好機會。這些方法,不單對強於以聲音學習的35%小童特別奏效,也能刺激小朋友的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

雪雪是用「心」去聽爸爸的步伐,因此,她比我們都聽得準。反而我們為人父母,常以為自己聽覺靈光,卻忘了要多聽一點的,是孩子的心聲多於他們發出的叫聲。與孩子一同成長的路上,學習是雙向的,我讓她透過不同的聲音學習,她教我學懂什麼是真正的聆聽。

寶寶,多謝你與媽媽一同努力!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