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Play谷,變「催谷」?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時代進步,Playgroup選擇更多,教學方法看似更多元化,但孩子有沒有因此變得更快樂、更享受Play的過程? 當父母不惜工本,投放資源於子女時,我也不時要自我反省,有否不自覺地將他們的成長量化成不同的KPI或學習「清單」。 
Hello Bonnie

打從懷上雪雪開始,已有媽咪朋友私下叮囑,懷胎十月到生產的過程,只不過是個序幕。「長憂九十九」的日子才剛開始,雪雪自半歲起,差不多每星期都有人問我,女兒開始上playgroup了沒有?亦有不少媽媽溫馨提示我,要準備為她報幼稚園。

我們成長的年代,不流行Playgroup、還未計算起跑線,一時間很難投入這個充滿競爭的世代,故起初一直逃避。直至沈爸爸問:「雪雪其實是不是有點社交障礙?」

固然,這只是因沈爸爸自己恐懼社交而作出的自我投射,但雪雪在家時的活躍、愛說話,與面對陌生人時的腼腆,的確有很大差別。於是,我們嘗試為她安排多點與其他小孩交流的時間,除了星期日上教會,還包括了平日上Playgroup。

自以為不怪獸的我們,起初也大為緊張,除了打點上學用品 (其實不過是多帶點尿片和替換衫褲)、請假陪她上課,更要於開課前一周出席簡介會,聽學校簡介教學理念、上課須知,以及進行當日戲肉之「家長交流」。

在交流時,我也遇上大家常見的虎媽,跟我分享她已為孩子安排了上午返這間,下午嘗試另一間,以測試成效云云。當中亦有重視孩子語言發展的媽媽,不忘分享自小已與孩子以兩文三語溝通,希望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似乎每個家庭,對育兒也有一套不同的想法。

近年流行Playgroup,有幼稚園辦的、來自社區中心的,更有家長自行組織的。五花八門,對於家長來說,選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的,殊不容易。不同 Playgroup活動設計各有特色,有的著重個人學習,有些則以集體活動為主。Playgroup 原意上是以小孩一同遊玩為中心,將社區中的家庭連在一起,組成一個互助的社區。

陪小孩上Playgroup 時,會發掘到他們有趣的一面,雪雪在室外玩水時,最能集中精神;但當老師叫大家一同玩集體遊戲時,她就未必能跟其他小朋友合作。幸好雪雪的老師非常尊重每個小朋友的意願,沒有硬課程,我亦沒有迫她完成集體遊戲,因為這並不代表她有什麼障礙或缺乏社交能力,只是她的成長並未到達理解「合作」、「分享」這一類概念。孩子只是一歲多,只是一個月的認知能力,差別也可以很明顯,只要小孩在當中玩得開心,就自然能夠好好學習,不用揠苗助長。

曾見過一個 Playgroup 的導師很著重紀律,當中有幾位大一點的孩子,還總算可以好好坐下、聽完指示,但同時也有未夠兩歲的小男孩在左盼右顧,另一位小女孩則望著婆婆沒能專注。導師一時情急下,就不自覺提高聲浪。最後,活動當然是在小朋友的哭鬧聲中度過了。其實一歲多時,真的需要及能明白「紀律」嗎?

認識一位退休中學校長,跟我分享她當年的「非常Playgroup」。由三五個家庭組織在一起,各以自己工作上的專長作為題材,相約每逢星期五晚上,輪流在其中一個家庭進行遊戲,有地理教師以地圖、繪本、手信讓小朋友認識世界,有常識老師拿水和冰跟小朋友邊玩邊說科學,有音樂老師以鋼琴為大家帶來唱遊環節。

很土炮,但很深刻。這一套看來才是真正的playgroup, 一group人一同真正地玩樂(play),不為學什麼特別技能,只為讓小朋友相聚及單純地玩。校長說,回想那幾年,不單幫助了孩子們的成長,也成為一眾父母多年後的美妙回憶。近年德國也有不少以類似理念主導的家長自主幼稚園(Parent Run Kindergarden),它們由家長發起,著重「生活就是學習」。的確,這才是生活。

時代進步,Playgroup選擇更多,教學方法看似更多元化,但孩子有沒有因此變得更快樂、更享受Play的過程? 當父母不惜工本,投放資源於子女時,我也不時要自我反省,有否不自覺地將他們的成長量化成不同的KPI或學習「清單」。 

別只記著為孩子的表現打分,卻忘了為他們的努力打氣。Playgroup 的原意是希望一群孩子在遊戲中學習,而不是將起跑線移前,千萬別讓Playgroup變成為另一種催谷!

衷心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孩子的路,也能認識到志同道合的家長。 

別只記著為孩子的表現打分,卻忘了為他們的努力打氣。(ISTOCK)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