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The Power of Play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電子產品和功課填滿了我們下一代的生活,遊戲時間與遊樂空間卻逐步萎縮。現今不少遊樂場設計只着重安全,但毫不人性化,亦不是由小孩角度出發。
Hello Bonnie
GettyImages

雪雪在早前在夏威夷之旅,除了愛上海灘,也愛到戶外遊樂場玩。每日早上起來,就跟我說要去踩草地、瀡滑梯,踫巧當地雨季,草地及滑梯不時都充滿霧水。起初我也苦惱,「濕淋淋」如何帶雪雪去戶外遊玩,一定會弄得又濕又髒。後來發現當地家長都經驗老到,例必帶上毛巾一條,雨後在滑梯上輕輕一抹,然後就讓小孩繼續玩。入鄉隨俗,我當然亦讓雪雪照玩如儀。

回到香港,我鼓勵家人平日多點帶她到遊樂場,不過,家中長輩對此卻有很多考慮,包括遊樂場的安全、戶外設施的清潔度及天氣變冷等等。這些固然都是合理考量,只是對比起 Power of Play,都不過是小問題。在Nat Geo Wild會不時見到獅子、老虎、大笨象BB在草原嬉戲的鏡頭,動物就是透過不傷害同伴的遊玩活動,去學習求生技能及捕獵技巧。

那我們的孩子呢? 遊玩不單令他們快樂,更能幫助他們訓練大小肌肉、增加社交能力,以及學會溝通。可惜的是,現今小朋友(尤其是港孩)到公園遊玩的時間,遠比幾十年前少。數年前UNICEF有一經典的洋蔥廣告,提醒我們還兒童「真正童年」,廣告中的「波波」走到不同的小朋友家門,邀請孩子們去玩,卻被家長們以「做功課、練琴、上補習課」等理由閂閘。

電子產品和功課填滿了我們下一代的生活,遊戲時間與遊樂空間卻逐步萎縮。現今不少遊樂場設計只着重安全,但毫不人性化,亦不是由小孩角度出發。一個設計得宜的遊樂場,能幫助孩子發展。多倫多、倫敦、墨爾本等地都設有Playspace Design Guide或Landscape and Child Development Guide。這些指引不約而同聚焦於以下幾點:

1) 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與成長;
2) 發揮遊樂場在社區的作用;
3) 讓兒童在戶外探索,然後根據當地氣候,環境和文化列出設計細節。

多倫多的指引強調,「遊樂場為孩子帶來接觸戶外的體驗,空間設計得宜,比單單放置遊樂設施更能幫助孩子發展。」 倫敦的遊樂場指引則重視,「讓孩子更有探索精神和創造力,促進孩子的學習和解難能力。」原來家長們一直想孩子學會的,根本不用上什麼雞精課程,單單帶孩子去玩就足夠了。

戴安娜記念遊樂場。(GettyImages)

「戴安娜記念遊樂場」的設計者Günter Beltzig 曾在世界各地設計數千個遊樂場。這座落於倫敦海德公園與戴安娜故居肯辛頓宮之間的遊樂場,著重環境、小孩、家長之間的互動。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有吊橋、海盜船、隧道、聲音牆、嬉水區與及大沙池的歡樂天地。

Günter Beltzig 曾在一個訪問中提到,遊樂場設計有六大黃金定律:

1) 遊樂場應是一個吸引人(包括大人和小朋友)逗留的地方而不是一個訓練場地。
2) 遊樂場是一個讓人有空間探索的地方,設施可以有點隱蔽性,讓小朋友從中發掘他們喜愛的遊玩路線,解讀自己喜愛的空間。
3) 遊樂設施能讓小朋友有機會冒險嘗試,同時給予不愛冒險的孩子有緩衝區。
4) 遊樂場能容納不同程度小朋友的需要,不論是他/她是大男孩還是小女孩。
5) 真正好的遊樂場設計,能不用警告標語,也能令使用者自然分區活動。
6) 設計者需聆聽孩子的意見,小朋友喜歡的東西會隨年月轉變,每一代都有他們的獨特意見。

澳洲布里斯班南岸公園,座落於市中心,內有人造泳灘,再加上一片「探險」森林,配上河畔景色及幾間小咖啡屋,是當地家庭經常造訪之地。

不過,最後 Günter Beltzig 強調,他最希望的是自己可以「失業」,當有一天各地城市都樂意讓小孩四處遊玩,他根本不用設計特定遊樂空間。他的分享讓我想起雪雪在草地自由奔跑的一幕,雖然弄得波鞋全濕,但她玩得開懷。

將遊樂場重新帶進小孩的生活,既是Günter Beltzig 的心願,亦是孩子的心聲,讓我們還孩子真正快樂的童年。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