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內的無人地帶 有限智能的局限

撰文:周子恩
出版:更新:

融合教育政策推動以來,一直頗受爭議。反對者普遍認為,官方支援力度不足,最終影響整體學習進度,而支持者則多數認為,學校不應單看成績,學習與己不同的人互相尊重,培養同理心和協作能力,方為上策。

崇尚勤勞拼搏精神的成年人,根本不明白他們對學習的放棄表現,其實可能源於智能上根本無法應付學科中的抽象概念和高階思維部分。(資料圖片)

「有限智能」被視而不見

隨着融合教育多年發展,儘管仍有不少前線人員抱持懷疑的態度,大體而言學校在照顧學習差異方面,尤其對官方指定八大類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SEN),包括專注力不足、讀寫障礙等,已累積一定經驗。

然而,眾所周知的是,每個人也有不同的能力及不足。所謂特殊學習需要,絕不止於上述八大類,問題是,在八大類以外的各項,誰去支援?又有誰懂得支援?

就以校園內頗為常見,卻又缺乏足夠認知及支持的「有限智能」類別為例,往往就是在人海中被「視而不見」或「愛莫能助」的一群!

什麼是「有限智能」?簡單而言,就是智商介乎70-79的一群。他們在數字管理的工具理性邏輯下未符合「智障」的類別,無機會接受相關資源所提供的種種服務和協助,也不會獲得任何考試調適,而在智育為上的學習環境中,他們的結局往往是「輸在起跑點」。

殘酷無情的現實是,在社會普遍認知不足的情況下,他們的存在根本無人知曉。就以筆者認識的案例,不少人直到高中甚至中學畢業後仍未被發現,而他們在測考或日常課業的低水準表現,老師和家長只懂得以「懶」或「蠢」等負面標籤作為歸因。可惜的是,崇尚勤勞拼搏精神的成年人,根本不明白他們對學習的放棄表現,其實可能源於智能上根本無法應付學科中的抽象概念和高階思維部分。

眾所周知的是,每個人也有不同的能力及不足。所謂特殊學習需要,絕不止於上述八大類。(資料圖片)

欠缺資源和政策支援 校方愛莫能助

更叫人沮喪的是,即使他們最終被「視而得見」,礙於目前的政策,校方亦只好「愛莫能助」,或動用手上本來已經十分緊張的人力資源,為他們提供一些基本的協助,例如針對性的補課及個別輔導工作。另外,就筆者耳聞目睹,亦有不少前線老師願意犧牲自己的工餘時間,嘗試協助該類學生理解或重溫課堂所學,惜由於測考部分必須一視同仁,師生的心血往往付諸東流,而學生亦多會被「習得無力感」所影響而慢慢失去學習動力。

對於前線人員而言,處理有限智能學生個案的另一大挑戰,是如何向家長清楚解釋他們身處的不利處境——當大家以為潛藏多年的問題終被發現,大概是改變的起始,但諷刺的是,在欠缺資源和政策支援的情況下,學生依舊面對困擾他們多時的老大難題,而家長的失望,自是不問可知。

剛推出的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決心將精神健康問題納入支援系統內,並提供學習支援津貼。可以預期的是,前線人員的工作會愈來愈繁重,而給予「非八大類」的協助有可能進一步被壓縮。對於「有限智能」及其他「非八大類」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到底我們還要「視而不見」或「愛莫能助」至何年何日,相信只有靜候新特首發落!

2016/17年度的財委會報告中,教育局列出於全港公營主流中小學就讀的SEN生數字,惟當中沒有包括「有限智能」學生人數統計在內。(香港01製圖)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