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組班.博評】吳克儉離地,陳美齡更離地

撰文:田方澤
出版:更新:

作為一個勉強趕上昭和年代末出生的香港青年,對陳美齡女士的印象,大概是她在1982年唱的《香港.香港》,每一年與學生討論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都會播一次,除此無他。
陳女士的新書發佈會後,有媒體談陳女士可能任教育局長,我的反應大概係「當堂嚇一跳,然後得啖笑」。
純以教育觀點探討的話,書尚可看看,做局長就免了。

有媒體談陳女士可能任教育局長,我的反應大概係「當堂嚇一跳,然後得啖笑」。(資料圖片)

堅離地兩任局長

陳女士貴為史丹福大學教育博士,對教育理論認識故然甚深,非不才能望其項背。不過翻閱陳女士新書,只能慨嘆吳克儉畢竟只是外遊日本睇紅葉,陳美齡則果不然長居日本,對香港的情況體會認識不深。

比如其書中第12提案,談論檢討校網制度,或建議取消,讓學童自由進入「水平較佳」學校。先不論「水平較佳」的定義或是否真確,本身取消校網可能更進一步促成階級分化和惡化競爭,與陳女士在訪問中反對精英主義似乎分歧甚大;

書中第14提案談合約教師,現今問題明顯是師資合格但政府編制無位,學校迫於無奈在編制外自行聘任教師,但陳女士卻指合約教師是「不合資格加入教學人員薪級表」,要「先經驗證確認這些合約教師資格」;

第23提案談論通識科,觀點也如一般坊間誤解,指「通識教科書不時引致學生自以為是」、根據「意見是否政治正確來打分數」,或是批評通識科教批判思考使孩子事事批判,認為「希望他們衡量有事實後,分析清楚,才形成意見。」但通識科的要求其實正是希望學生不自以為是、衡量不同角度事實分析才提出意見,考評不全是政治題,即便政治題也只以學生分析能力為評分準則,與政治立場無關。其評論明顯是對前線教學有極大誤解;

或如第24提案,認為政府應另設中學畢業試,將DSE另列為大學入學試,以為可減輕學生壓力。殊不知在香港這爭相入大學的競爭體制下,只會變成一年兩試,更添學生壓力。

全書其他提案,「創新」意見甚多,卻認真離地,也與陳女士反對教育「汰弱留強」的想法處處矛盾。雖然,每篇不過一兩頁,未能深入了解陳女士的思考和學術理據。只希望當中謬誤,是因不才水平不夠理解陳女士高見,而不是陳女士不深入理解香港情況就成書。

陳美齡的三個兒子相繼入讀史丹福大學。(資料圖片)

更關鍵在於教育理念

陳女士有她的「Agnes教育法」,讓三個孩子入讀世界名校,也算是「成功」的母親,也許因此讓人認為她對教育有成功之道。然而深入思考,那畢竟是中產階級的成功母親,養育子女看重放時間建立親子關係,也看重父母的文化資本。對香港的有閒階級中產港媽是趨之若鶩,但對香港大多數的基層子女,有多大參考價值?比如,當每日長工時,誰有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子女呢?因此有同工笑言:

「將深水埗基層學童都送入史丹福再講啦!」

更關鍵的是,讀書又何只一條路?陳女士一邊批評香港前殖民地教育制度汰弱留強精英主義,一邊在她的書裡談及「將現有學院拼入八大名牌大學」(第31提案)。出的書畢竟等如提倡「成功就是史丹福」(原書名——《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中文為譯本,日文原書名用「合格させた」,也是「令兒子合格」的意思)。如果一邊說讀書要快樂、要多元出路,但一方面卻以名牌大學為尚、為之宣傳、為之自豪,那又能真的舒解香港競爭性的、扭曲的教育制度嗎?

任教育局長,不是徒具學歷,而要關心、了解香港教育,也要關心學生、關心教師。(資料圖片)

局長的必要條件

教育是香港未來重要一環,猶盼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女士,認真察看、小心用人,讓業界休養生息、專心育人。任教育局長,不是徒具學歷,而要關心、了解香港教育,也要關心學生、關心教師。羅范是中文大學教育碩士,但任教育官員卻飽受批評。史丹福大學教育博士的陳女士,也許對教育理論了解甚深。但觀其想法,與港人期望仍相距甚遠。

其實整件事,我始終認為陳女士任教育局長只是謠傳,而未必真實。畢竟長期居於日本的陳女士,雖近年於本地大學任教授,但似乎不太符合基本法第61條要求主要官員在港連續15年通常居住、沒有外國居留權的資格。而且,民間評論自由度大,但如要出任主要官員,則言行舉止皆須受公眾更嚴謹檢示監督。陳女士有心理準備了嗎?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