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自閉童日綁數小時,反映特殊學校欠專業支援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近期報導指某特殊學校以約束的方式處理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行為問題,情況令人感到不安。
根據報導,該名學童每天上課都有數小時被綁於「安全椅」上,家人到特殊學校宿舍探望時看見孩子受綁束,淒厲尖叫並猛烈搖晃,期間身體更不時受到碰撞。

文:楊妍慧(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家人數次向校方表示不同意該處理方法,惟校方解釋因為學童經常有行為問題所以堅持不能鬆綁。事件除了令人感到震驚,也令人反思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行為處理及平等機會發展的權利。

行為問題?具挑戰性行為?

行為問題在兒童發展中並不罕見,但是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則有可能因為各種因素(生理、心理及環境)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談及「行為問題」這個用語,近年有更多人傾向以「具挑戰性行為」這名稱代替,藉此提倡公眾以更中立的態度了解特殊教育需要人士。具挑戰性行為 (Challenging Behavior) 是指一些照顧者或大眾普遍不能接受的破壞性、騷擾性、自我傷害或暴力行為,當中包括踢椅、擲東西、咬自己、尖叫、自我刺激行為、打人及抓人等。可想而知,照顧者要處理兒童的具挑戰性行為本來就是充滿挑戰性,而更令人好奇的是究竟甚麼方法才能減少具挑戰性行為的出現呢?

具挑戰性行為:以實證為本的處理策略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簡稱NICE)的指引提出,具挑戰性行為的處理方法大致分為預防性策略 (Preventive and Proactive Strategies) 及反應性策略 (Reactive Strategies)。預防性策略說來簡單,但其實需要臨床或教育心理學家等熟悉兒童發展的專業人士,與兒童及照顧者建立互信的關係、拆解行為發生的原因、商討合適的策略、實踐並定期進行檢討。臨床或教育心理學家透過實證為本的策略,如行為功能分析(Functional Behavior Analysis)有系統地分析行為的「ABC」,即前因(Antecedent)、具體行為(Behavior)及後果(Consequence)。此方法能讓照顧者清晰了解問題的起因和調適的方向(例如改變環境、以獎勵加強正向行為),長遠地幫助兒童建立正向行為及提升生活質素。另一方面,反應性策略則較多使用於難以預防及特發的情況,約束(Restrictive Intervention)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值得留意的是,NICE指引強調:

(一)約束是非常特殊的情況及別無他法時才能合理地使用,而且必需照顧兒童的安全、人權和感受,及
(二)當兒童的狀況穩定下來時,反應性策略必需轉換成預防性策略及相關的支援才能從問題的根源改善狀況。

NICE指引中提及的處理方法與報導中看見的情況明顯地出現差異。圖為涉案學童。(讀者提供)

臨床指引與實況的差異令人擔心

顯而易見,NICE指引中提及的處理方法與報導中看見的情況明顯地出現差異。根據報導,涉案學童並不是該特殊學校唯一被約束的學生,更令業界擔心的是可能有其他特殊學校也使用不恰當的方法處理學生。根據目前的政策,香港有六十所資助特殊學校,特殊教育服務的主要目標是支援有特別需要的學童,並為學童提供適切的輔導。良好的服務理念必需要有足夠人手和資源才能彰顯。前線教職人員人手緊絀、個案繁多、工作時間緊迫等因素恐怕促使各種問題發生。

臨床及教育心理學家的角色

教育心理學家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簡稱EP) 會定期訪校提供「校本教育心理服務」,以三層支援模式在學校系統、教師支援及學生支援層面照顧學生的教育需要。臨床心理學家 (Clinical Psychologist; 簡稱CP) 則較多在社會福利署及政府資助機構 (非政府機構) 轄下的復康服務單位、醫院管理局及衛生署轄下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工作,為兒童提供智能、行為、情緒及社交發展的評估與心理治療,並協助家長接納和處理兒童的問題。臨床及教育心理學家在兒童身心發展中肩負重任,但多年來心理學家一直供不應求。以特殊教育服務為例,教育心理學家的駐校時間過短及服務輪候時間過長,因此需要優先處理「補救性工作」,減低已出現的問題或障礙所帶來的影響。相對上,預防性及發展性工作(即在問題未出現前及早介入及加強學校的正面特質)則有機會因為上述原因未能盡善盡美地發揮。

對未來香港特殊教育服務的展望

香港現時的特殊教育服務仍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期望特殊教育服務繼續促進家校合作,特殊學校與家長保持良好溝通,照顧家長第一身的需要及重視其參與的權利,使學童有更全面的發展。除此之外,也期望特殊教育服務增加教職人員及不同專職的人手比例以應付目前的服務需要。

 

參考資料:

1.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學家名單 http://www.hkps.org.hk/index.php?fi=public

2.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會員名單 http://www.dcp.hkps.org.hk/members_directory.php

3.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特殊教育概覽 http://www.edb.gov.hk/tc/about-edb/policy/special/index.html

 

【編按:作者為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臨床心理學)、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碩士】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